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苏州十中:百年名校的那一股味儿

  百年老校珍贵,有历史,历史就是财富。百年名校更珍贵,不仅有历史,还有文化积淀,这种积淀显现的可能是宏大叙事,也可能是小桥流水,百年来的气息弥散在校园里,让人浸润,让人切身体验。

  百年名校有一股味儿,一股老味,优秀的传统味,是这所学校的气息。百年名校的老味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一代又一代校友身上,这是学校文化经久不息的回响。

  从100多年前的苏州振华女校开始,几经变迁,苏州十中走过了百年办学路。这所学校是在苏州织造署旧址上办起来的学校,“名园办名校,名人办名校,名校出名人,名校彰名园”,这是百年振华、百年十中的写照。

  振华的味道

  117年前,苏州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女校——振华女校,她是蔡元培的师母王谢长达创办的。师母办女校,蔡先生鼎力支持,从办学的第一天开始,他就作为校董参与办学,直到自己去世。蔡元培是振华女校办学的方向指引者,振华女中的办学可以作为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实践案例。

  第二任校长王季玉,是王谢长达的三女儿,人称“三先生”,是蔡元培的“师妹”。在蔡元培的帮助下,王季玉延请了一批十分优秀的教师,如章太炎、胡适、周诒春、于右任、竺可桢、颜文樑、苏雪林、陶行知、叶圣陶等,或做校董,或做老师,或专职,或兼职。

  振华女校走出了许多杰出人才,如沈骊英,她原是振华的学生,后又成为振华的教师,曾经教过费孝通、杨绛等人。沈骊英后来到了农科院研究小麦,由她培育成的“中农28”优良小麦品种能在西北地区增产六到七成,20世纪40年代沈骊英被誉为“麦子女圣”。

  陶行知在去世前一个月,曾到振华女校作演讲,他称“振华女校是数一数二的学校”,理由之一就是培养了像沈骊英这样的学生。他说,他一生最崇拜三个女性,其中之一就是沈骊英。振华女中后来成为“苏州十中”,百年校庆的主题——传承优秀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即是沈骊英人格与精神的体现。沈骊英身上集中体现了“创造精神”与“优秀传统美德”,我把她称为优秀校友第一人,苏州十中曾经把“创新实验室”命名为“骊英楼”。

  杨绛是振华女中1928年的毕业生,在振华待了6年。她对老师沈骊英十分怀念,我们每一次去看望,她总是提到沈骊英。她曾写过一篇短篇小说《事业》,我曾问她是不是以在振华读书的经历为素材写的?她微笑着点点头。杨绛说,振华有一股味儿,这股味儿,影响了她一生。

  “一股味儿”不仅杨绛这样说,蒋恩钿、何泽慧、彭子冈、陆璀等校友也这样说。蒋恩钿被陈毅元帅称为中国的“月季夫人”,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天安门广场摆放的月季就是蒋恩钿培育的。何泽慧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物理奠基人之一、钱三强的夫人。彭子冈是著名的新闻记者,1945年毛泽东主席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彭子冈写了一篇著名的新闻《毛泽东先生到重庆》,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共产党、认识了毛泽东。陆璀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袖。她们无一不受这“一股味儿”浸润,受其影响,经久不息。

  爱的教育

  杨绛先生所说的“一股味儿”,是什么味儿呢?她说校长“三先生”特别认真又特别随和。每天早上第一课就是校长训话,即朝会。“三先生”总说,伲(苏州话)振华,实事求是。大事小事,都从“实事求是”说起。小事情也要讲,如从家里带来了菜,不要一个人单吃、不给别人吃,我们大家要过好集体生活。振华师生平等,“三先生”和教师都与学生一桌吃饭,师生的伙食一直都很好。夹菜都用公筷,大家先把菜夹到自己的碟子后才吃。吃完饭,筷子搁在碗上,坐等大家都吃完了才一起离开,这是规矩。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振华的管理、规范及养成教育。让杨绛记忆尤深的是,那时的振华有不少东吴大学的兼职教师,水平特别高。振华学生的成绩也特别好,用的教科书大多是英文,振华的课程比其他学校的都要丰富,要求也高,学生分数也总比别人高。

  费孝通先生是苏州十中的校友,他写过两篇回忆老师和母校的文章:《一封未拆的信——纪念老师沈骊英先生》和《念振华母校》。前一篇写于1946年,后一篇写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沈骊英先生是费孝通的启蒙老师之一。费孝通对沈老师一往情深,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爱。他说:沈先生教我算学,每次做练习,我总是第一个交卷。习题做快了,又不重看一遍,不免时常把6写成8,2写成3。可怪的是沈先生从来没有打过或禁闭过这个冒失的孩子。她望着学生匆忙的神色、忙乱的步伐,微微地摇着头:“孩子们,你们什么时候才会定心做一个算题?”费孝通最喜欢读的书是《爱的教育》。他说:“有时我也自觉奇怪,为什么我对这本书感到这样亲切?当我经历多年远别,重返苏州,踏进母校的大门时,终于有了答案——这书里所流露的人情,原来本是我早年身受的日常经验。翻开这本书,一字一行那样熟悉。”母校是学生永远的幸福家园,每当说到母校、说到老师的时候,费孝通总是这样自豪、兴奋。

  这所古典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韵味的校园,学子真正学到了什么?校友又为母校留下了什么?当1932届学生离开母校时,在西花园勒石纪念,何泽慧篆书级训“仁慈明敏”。他们把学校传授的中华传统“仁义”“慈爱”“聪明”“敏捷”等美德带向社会,把他们对母校的眷念、感恩之情永恒地留在了母校。何泽慧毕业以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6年清华毕业时成绩名列物理系第一。在德国留学期间,她首先研究并发现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1946年,何泽慧与丈夫钱三强一起在法国约里奥·居里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两人一起发现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何泽慧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在新中国物理教材书上第一个出现的中国物理学家的名字就是“何泽慧”。后来,80多岁高龄的何泽慧来到苏州,一个人匆匆走进校园,寻找当年她与同学留下的级训纪念物,老人手抚石刻,感慨万分。

  本色办学,纯真办学

  苏州十中百年诞辰,我们提前请杨绛、何泽慧等先生题词。杨绛写下了“实事求是”,何泽慧写下了“爱国奋进”,我们精选了金山石,把题词镌刻其上,竖立于西花园。这是杨绛、何泽慧代表校友表达的对母校的敬意,把大家对母校的情感都凝聚其中了。

  李政道也是振华的杰出校友,2008年5月28日,他回到母校,站在校园里回忆当年的中学生活,回忆当年学校给他的影响,回忆老师给他的教诲,露出了幸福的神情。而后,李政道先生步入红楼,来到当年的高二(6)班,即兴给学生作了“物理科学的发展带来人类幸福生活”的演讲。他开场就说,今年是发现望远镜400周年,望远镜的发现标志着人类科学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但中国的火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等发明比西方早1000多年,我们大家都要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说,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但他一生都受到迫害,可终究阻止不了真理的传播,阻止不了科学的发展。历史在进步,社会发展到今天,但还会遇到各种困难。他勉励学生,好好学习迎接科学的挑战,这是语重心长的勉励。李政道曾为母校题词“英才出自少年,全校皆是俊杰”。这位自身就是“少年俊杰”的校友,为我们学生树立了榜样。抗战时期,李政道辗转到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越来越多。

  这些校友及他们的回忆、经历、事迹,都是学校的精神财富。学校改造的时候,我们把历史与文化物化以后散落在校园之中,建造了“季康亭”,这是纪念杨绛;建造了“璀廊”,这是纪念陆璀;还命名了“泽慧楼”,这是纪念何泽慧;命名了“孝通图书馆”,这是纪念费孝通;命名了“政道楼”,这是纪念李政道……比如,“季康亭”后连着一条蜿蜒的长廊,亭廊里有许多石刻,镌刻着杨绛读书时许多老师的画像与生平,小小的振华学校能够延请到王骞、叶楚伧、颜文樑等名师,体现了办学者的用心。

  在我看来,杨绛、何泽慧、陆璀等校友所说的“一股味儿”,是指一种办学的精神和理念,不是故作高深、故作清高,不是贵族化,不是奢侈办学,而是注重师资品质,注重优质课程引进和开发。没有时时更新的教育理念,而是本色办学、纯真办学——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教育文明,守住底线,坚持不懈。这就是我理解的“一股味儿”,费孝通、杨绛、何泽慧等人说,“这股味儿”影响了他们的一生,其实也影响了我的一生,我也是那里的学生,这一点让我感到荣幸与自豪。

  (作者柳袁照系江苏省苏州十中校友、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苏州市首批特级校长)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