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一张记录卡引发读书热

  “赵老师,我想跟你聊聊《小英雄雨来》”“这个星期我读完了两本书,可以一起聊吗”“我读了《哈利·波特》系列的书,算几本呢”……那段时间,一下课我就被学生围住,听他们在我耳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不过,在我推广“阅读记录卡”的初期,学生并没有那么积极。我通知学生要评选10位阅读达人,评选的标准就是阅读记录卡的数量。学生读完一本书,就可以带着书来找我,跟我聊聊这本书,接受我刨根问底的追问,然后获得一张阅读记录卡。

  开始的几天有些安静,没有学生找我。他们这段时间很忙,没时间看书?可是我明明看到班级书角的书每天都有人借阅,课后服务时间也有学生静思默读。为什么我这里冷冷清清、无人光顾呢?看来我需要给予一定的引导。

  一次语文课,我拿着《蜻蜓眼》来到班上,举着书说道:“课前5分钟,我想跟大家聊聊这本书。我用一个星期时间读完了它,特别喜欢。后来我一读再读,每读一次都有不同感受。”而后,我分享了这本书的内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难忘的场景以及打动我的原因。

  听完我的介绍,立刻有学生追问,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有意思、有价值的问题。原本设定5分钟的聊书环节,结果持续了10分钟,学生依然意犹未尽。结束时,我询问学生是不是可以填写阅读记录卡。他们像评论家一样,认真写起来。

  第二天,学生小景带着一本泛黄的《小兵张嘎》找到我,说这本书是外公买给妈妈的,之前一直闲置在家里,最近才翻出来,她用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这是第一个主动找我分享阅读的学生,要好好利用。

  语文课开始了,我把小景请到讲台前,让她讲一讲嘎子的故事。小景讲述时,学生的表情随着故事发展而变化。展示完毕,我问小景:“四年级时,我们读过《小英雄雨来》,现在读完了《小兵张嘎》,你觉得他们之所以能从普通的孩子成长为英雄,有什么共同点吗?”在我的带动下,同学们纷纷向小景发问。最后,小景在大家羡慕的目光中接受了我颁发的阅读记录卡。当小景填写好阅读记录卡,我将它放进收纳盒中,同时鼓励学生都能往收纳盒中投一张自己的阅读记录卡。

  如果说我的出场是一个引子,那么小景的出场则推动了班级“阅读+”生活的开始。那本泛黄的《小兵张嘎》当天就在班级传阅开来。短短一天时间,班级有一半学生开始探秘嘎子的成长经历。后来,小景又拿了一本书来找我聊。我俩特意站在教室走廊上,想让我们交流的场景被更多学生看到。再后来,学生小宇拿着《草房子》来找我……短短一个星期,我收到了厚厚一叠阅读记录卡。

  从此以后,阅读记录卡激励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整本书阅读的行列,午餐后的闲暇时间、课后服务时间,教室里、书吧里、家庭中都有学生在阅读。书源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你读完了给我,我读完了再给他,我的藏书也在班级流动起来。

  一段时间后,每节语文课结束就会出现开篇那样的场景。有些学生不满足于在教室等待,经常到办公室找我细说。我也享受着被学生惦记、追问的日子。

  由一张阅读记录卡开启的班级整本书阅读,让我拥有了“减法”思维,减去了无效的作业布置和教学设计,同时也实现了为学生的成长赋能。

  (作者赵芝萍系江苏省镇江科技新城实验学校)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