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本科生导师制为大学生成长护航

  本科生导师制为大学生成长护航

  据《新京报》报道,河南省教育厅日前宣布,经过高校申报、现场答辩,依据专家意见,拟立项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等19所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改革试点高校。河南省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改革试点建设方案(试行)提出,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体制,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作为一项长期制度。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多数高校主要采用分班课堂讲授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成效仍有较大上升空间。有调查显示,学生最想与专业老师多接触,但苦于没有畅通的交流渠道,为本科生配备导师则使个别指导和深入交流成为可能。河南试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并借助本科生导师制来激活大学师生关系,让传帮带落地落实,有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作为因材施教的柔性培养机制,是指组织优秀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全面负责本科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和具体学业的指导,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培养、重管理轻服务、重高分轻能力等弊端,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核心竞争力。本科生学业导师与被指导的学生保持密切互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面授面谈、读书研讨、专题讨论等方式中了解学术前沿、学术规范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而强化对专业的认知与兴趣。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学生的理解呈现递进的层级:导师帮助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按照导师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帮助学生扩展其在学科领域的视野,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和发表新观点,导师和学生就论题交换各自的看法并形成新的见解,师生之间形成互惠关系。学业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基本上遵循这一循序渐进的认知原则。

  本科生导师制固然好处颇多,但也不能不顾实际情况一哄而上,否则不仅失去了试点意义,也影响了教育改革的成效。本科生导师制并不是多么新鲜的事物,早在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等10余所高校便开始实施本科生全员导师制,为本科生配备包括硕导、博导和院士等在内的优秀导师。本科生导师制拉近了高校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对学生的专业引领、情趣培养、品德塑造等方面帮助比较大。为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必须构筑本科生导师制长效机制,健全本科生导师的遴选、培训、激励、考评等机制。

  一方面,要选优配强本科生导师。为本科生导师的遴选划定基本条件,制定可量化的遴选办法和标准,包括对导师的品德、学历、职称等提出明确要求,把那些道德情操高尚、学术造诣较深、工作经验丰富、热心关爱学生的优秀教师遴选出来。另一方面,要健全学生与导师之间互选的联动机制,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视为教育过程的主体,推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互动,加深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此外,还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针对本科生导师和学生制定差异化的考核管理机制,既督促本科生导师“在其位执其导”,又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考核为要、奖励为主、处罚为辅,对优秀导师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优秀学生给予评优评先等激励。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郭立场)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