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不唯“北上广”,找到合适舞台才是真

  不唯“北上广”,找到合适舞台才是真

  曾经,“北上广”成为不少年轻人就业的“白月光”,不论是否留在当地,“去一线城市闯一闯”都是一个需要打卡的人生选项。然而,媒体观察近几年就业质量报告发现,“北上广”已不再是一个必选项。如今,不少“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或者选择留在大学所在省市,或者选择去邻近的发达省市。

  其实,高校毕业生不再一心一意瞄准“北上广”的现象多年前就存在,不过是近来更为凸显罢了。据《北京晚报》报道,2009年清华大学毕业生有四成到其他城市就业。换而言之,10年前杭州、苏州、南京、宁波、天津、成都等城市就受到青睐,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已不将“北上广”作为就业的首选之地,而是考虑在这些地方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这一现象的形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层面是受“北上广”城市发展的新定位、新规划等多种因素影响,居住、交通、生活的成本不断被拉高,让初入职场的毕业生们留下来继续打拼的意愿降低,畏惧心理增大。另一客观因素是“北上广”之外的二线城市认识到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之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或福利政策,与“北上广”面对面地展开了一场“人才大战”,对大学生的“拉力”越来越大。

  在主观层面,“北上广”不再是高校毕业生的首选项或必选项,与陆续步入职场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众所周知,他们大多是在2000年左右出生,不太像“70后”“80后”那一代大学毕业生,不再有非“北上广”不去的执念,在个性上更为向往自由,渴望自我价值实现,期待爱好能与职业完美结合,更关注个人兴趣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个人的自由度与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而“北上广”之外的城市无疑能很好满足这些条件。从现实来看,“北上广”之外的大城市也的确很有发展潜力,且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逐步完善,有着实质性的推进,城市的商业和绿化环境也日益理想,为高校毕业生更好就业生活创造了条件。

  长远看,毕业生不扎堆“北上广”,而是选择在不同的大城市立业安家,是一个值得欣喜的好现象,一方面说明高校毕业生有了越来越广阔的就业空间、越来越多元的就业选择;另一方面也说明许多城市不断在增强活力与吸引力,从侧面折射出社会与时代的进步,有助于实现大学生与城市发展的双赢格局。正如有专家所言的,毕业生多元选择就业地点,有助于劳动力要素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到二三线或西部省份城市乃至更基层的地区就业,有利于全国人才分布的优化,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与转型,促进我国区域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更加平衡发展,从而孕育更大的生机活力。

  进入互联网时代,这种人才的优化分布不仅能极大促进新职业的发展,还形成了人才的良性流动,使城市释放人才的辐射和杠杆效应。而为了帮助更多大学生顺利择业,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毕业生、用人单位与城市共赢的局面,高校在努力将大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同时,在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高求职技能之余,有必要更新就业观,认识到唯“北上广”或追求所谓“铁饭碗”择业观的不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脚踏实地从基层工作做起,或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在一些新兴的有活力的城市找到适合的工作,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才能。无论在哪个城市,只有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青睐。只要找对舞台,人尽其才,就有广阔的上升空间,就能实现梦想。而随着高校毕业生选择在不同城市扎根,城市将变得更有前景,国家整体的经济样态也会更有活力。

  (作者系渤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干事李晓璐)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