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头条> 文章详情页

增强校园网络安全风险意识 扛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责任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延伸至网络空间,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已然成为关乎旗帜、道路以及国家政治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高校作为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守护好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阵地,有效防范化解高校网络安全风险,是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风险研判能力建设研究》(2024JC0071)项目组,针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通过这些策略,助力高校持续提升数字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引领力,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

  一、充分认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重要意义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关键构成要素。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已然成为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核心支撑。将网络安全置于战略高度,明确要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推进网络空间的法治化治理,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播的神圣使命,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状况,直接关联到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大局。近年来,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能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关键要看能不能占领网上阵地,能不能赢得网上主导权。因此,高校必须从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强化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升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严密防范网络攻击,切实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深入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与研究,坚决防范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全力营造绿色、健康的校园网络空间。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高校承载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高校学生既是网络技术的受益者,也是网络思潮的易感群体。网络在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思想观念,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必须筑牢校园网络安全屏障,引导学生提高对错误思潮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低级红”“高级黑”、网络民粹主义等不良影响,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立德树人的思想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风险防控的关键环节。高校汇聚了大量思维活跃的青年,网络通达,信息传播迅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世界充斥着难以辨别的真假信息,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潮极易乘虚而入,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此外,高校中的敏感事件容易被放大、扩散甚至歪曲利用,引发意识形态领域的连锁反应。因此,高校亟需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培育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影响力强的“网红”评论员,强化网络正能量传播,引导师生积极与舆情乱象作斗争,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和网络安全观,防范舆情向意识形态风险转化,维护校园及社会的和谐稳定,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二、精准研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挑战

  高校网络安全领导机制存在漏洞。领导机制不健全是诱发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核心诱因。一方面,网络安全教育责任制尚未有效构建,安全责任未能精准压实到具体部门或岗位,形成“多头管理、责任悬空”的治理困局,导致管理责任链条出现断裂。另一方面,校级统筹协调机构缺位,安全教育职能分散在学生工作部、信息中心、二级教学院系等多个部门,跨部门协作机制失灵,存在“协同壁垒突出、联动效率低下”的现实问题,致使安全策略在执行层面遭遇梗阻。

  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体系存在短板。教育体系不完善是制约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建设的关键因素。其一,网络安全教育的战略定位不足,教育形式仍停留在传统宣讲层面,内容设置与大学生网络生活实践存在显著脱节,导致教育实效难以充分释放。其二,教育队伍专业化建设滞后,专兼职教育力量配备不足,从业人员网络安全知识结构陈旧,面对重大网络舆情时,缺乏科学研判与应急处置能力,难以形成及时有效的教育干预。

  高校网络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盲区。监管体系不健全是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渗透的重大隐患。一方面,对“表白墙”“校园墙”“新生群”等非官方社交平台的信息监管存在空白,此类平台发布的不良信息极易误导学生价值判断;另一方面,线上教学内容监管机制缺失,境外反华势力与西方敌对势力通过技术植入等手段,将错误言论与思潮渗透至线上教学资源和案例中,对学生实施隐蔽性意识形态侵蚀。

  三、多措并举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屏障

  构建协同育人格局,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管理能力。重点强化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网评员和管理干部队伍的联动配合,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格局。首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师主体力量作用,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之中,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相关的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其次,发挥辅导员和网评员中坚力量作用,以建设性视角解读高校热点事件,平衡呈现多方观点,在澄清事实基础上推动形成理性对话、凝聚共识的空间。最后,发挥宣传、学工、保卫、教务、信息中心等多部门力量,立足各自岗位,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岗位职责,形成齐抓共管、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应对能力。提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水平,需突破传统教育范式,通过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实现理论传播的实效性与亲和力统一。在内容创作上,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贴近”原则,内容聚焦大学生思想动态,紧扣社会热点议题,实现理论教育与现实关切的同频共振。在教育形式上,要擅于灵活利用网络语言,吸引学生的关注,破除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心理阻隔;要擅于灵活运用图像、视频等形式,让意识形态教育更加形象生动、更接地气;要擅于将宏观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共鸣的个体化叙事,使高校学生在网络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治理能力。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防线,必须将提升网络安全防控水平与舆情引导效能和加快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进程有机统一,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环境。一是强化安全防控管理,建立网络信息动态收集、分析、研判机制,审慎实施对高校网络信息的“一刀切”式管控。二是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建立热点事件快速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解读,有效阻断负面舆情扩散和错误认知传播。三是营造网络空间法治氛围,推进网络新媒体管理的法治化建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网络法治观念,规范学生在网络空间里的情绪和言行。四是要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高校要统筹好宣传、学工、保卫、教务、信息中心等单位,利用新技术加大对校园网、公众号平台的管控,全面把握舆情热度、舆论态度、风险烈度,避免涉校舆情被不法分子渲染利用。

  高校作为思想文化交融激荡的前沿阵地,始终处于多元政治力量博弈、不同意识形态交锋的关键领域,是意识形态安全守护的战略要地。面对错综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筑牢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持续推进。为此,高校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部署,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通过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以主流价值引领多元思潮;同时,充分发挥思想舆论的凝聚作用,持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文化,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为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奋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等教育事业协同发展的崭新局面。(作者系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厉励)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