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头条> 文章详情页

青年企业家的双碳新答卷:开创“碳护林”创新治沙新模式

  本网讯 在国家“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河南碳护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做出了清晰而坚定的选择。“企业的根要扎在中国大地上,国家的生态需求、百姓的增收期盼,就是我们的发展方向。”青年党员宋忠硕带领这家企业,用五年时间在甘肃民勤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振兴+乡村振兴”的双赢之路,以创新的“碳护林”模式打破行业认知——企业参与治沙不仅能创造经济效益,更能成为守护绿水青山、带动百姓致富的重要力量。

宋忠硕(左一)同参与碳护林建设的大姐们一起吃午饭

  在民勤的“碳护林”基地,河南碳护生态对治沙工程的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团队没有简单照搬外地治沙经验,而是先投入半年时间开展深度调研:一边精准识别“风沙难测、治沙成本高”的行业痛点,摸清民勤沙化侵蚀农田的实际情况;一边全面把握“碳汇经济”的政策导向,倾听当地村民“守着沙窝子难增收”的心声。最终,团队创新性确立“碳汇林+防护林”融合模式,“治沙不能只算生态账,也要算好百姓的生计账、企业的可持续账”,这种对“生态、经济、社会”三效合一的深刻认知,为治沙事业的长期发展筑牢了根基。

  在技术创新方面,针对沙漠地区风向多变的难题,团队引入无人机风流建模技术,通过低空精准解析微风向规律,首创“沙米行列链式造林法”。这套以“麦草固沙打底、沙米耐旱活地、乔木按风向成链”为核心的技术方案,实现了固沙效率提升3倍、治沙成本降低49%的突破,既破解了“风沙难控”的技术瓶颈,又为大规模治沙提供了低成本、可复制的方案。而在合作机制上,企业创新构建“钱、政、地、技、力”五方协同模式:对接东部企业的碳汇需求,为其履行社会责任开辟有效路径;联合当地政府协调土地规划与政策支持,保障项目顺利落地;组织村民参与造林管护,让百姓在家门口获得稳定就业机会。截至目前,已有多家中东部企业通过该模式参与民勤治沙,“碳护林”的生态保护范围也从初期的实验基地,逐步扩展为千亩连片的绿色林带。

宋忠硕查看梭梭树长势

  “企业的价值,在于能为国家解决多少难题,为百姓带来多少实惠。”这一发展理念始终贯穿河南碳护生态的实践。如今,民勤的“碳护林”已成为生态与民生的双重屏障:不仅有效抵御风沙侵袭,守护了周边宝贵的农田资源;更带动当地数百名村民就业,形成“村民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的良性循环——村民参与造林管护日均增收230-300元,无需背井离乡就能兼顾家庭与收入,真正实现“守着林子挣到钱”。

  从河南到甘肃,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研发到沙荒地上的实景实践,河南碳护生态用五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乡村”振兴答卷。其探索充分证明:当企业发展扎根中国大地、紧扣国情民情,将自身成长深度融入生态振兴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就能走出一条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发展新路,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西北荒漠地区焕发出勃勃生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供稿)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