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立足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坚持以劳动教育为抓手,跨界融合德智体美“四育”,创新契合职业院校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活动,以劳立德、以劳促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探索出一条具有职教特色的“劳动教育+”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劳动教育+思想政治,全员参与培育劳动精神
一是任课教师授道明理。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劳育教师”理念,用系统思维将劳动教育导入课堂教学,开展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劳动教育互嵌式教学,讲思政课必讲劳模精神,讲专业课必讲工匠精神,推进劳动观念与思想道德融合共育、同向同行,推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激发劳动精神,内化价值观念。
二是辅导员实践协同。发挥辅导员在校内劳动实践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采取网格化形式,将校园划分为劳动责任区,由辅导员组织师生开展卫生清扫、绿化管理等工作,让学生在劳动中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辅导员组织学生开展了非遗手造、环保“趣”集市、星光夜市等劳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成熟心智,获得劳动体验感和成就感,为将来踏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劳育导师榜样引领。邀请“时代楷模”曲建武、齐鲁工匠刘伟、全国技术能手姚海锦、山东省技术能手高飞、全国劳动模范杨德将等10多名劳模工匠进校宣讲。建设学院思政教学实践基地,设置优秀校友事迹展台,组织30多名校友回校作报告,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以榜样力量引领学生热爱劳动、精技强国。
劳动教育+技术技能,全过程渗透提升劳动品质
一是严把新生“入口关”,上好习惯养成“三课”。军训“第一课”,将生活自立、内务整理、卫生习惯作为新生劳动实践“第一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意识。劳动入门课,将卫生责任区清扫、教室保洁、宣传栏清洁等作为劳动入门课,实行集体劳动,强化学生的劳动责任意识。职教定位课,带领学生参观校企合作单位和实训中心,让学生明确职业教育定位,了解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意义,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是强化学生“成长关”,上好劳动素养“三课”。技术技能实践课,探索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开设了百纳电商人才储备班、时光坐标影视制作班等定向培养项目,直接参与网点运营、直播带货、影视拍摄等实训项目,上课即实战、毕业即工作。线上劳动实践课,根据果蔬、农作物等生长规律,开发“蔬菜种植”“植树”等校本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网上沉浸式劳动体验,亲手培育蔬菜苗圃,种植核桃、杏树、月季等多种植物的“多娇林”。角色互换体验课,吸收学生参与校园绿化、餐厅服务、图书整理等劳动,以“兼职辅导员”“餐厅配餐员”“图书管理员”等身份,与教职工同工作、同交流、同提升,在互换角色中增强职业认同感。
三是夯实就业“成才关”,上好踏入社会“三课”。职业生涯规划课,深入分析各个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兴趣测评和个人访谈,让学生发现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引导学生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能力水平评价课,提升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及时认知不足并进行自我提升。推进职业资格等级认证,促进学生实现“一专多能”,为学生拓展成长空间。职场需求适应课,通过角色体验剧的形式,强化学生对职场需求的认识,尤其是加深对人际关系、劳动品质、劳动态度等方面的认识,引导学生冷静对待职场要求,更好地适应社会和面对竞争。
劳动教育+联动互促,全方位提升劳育实效
一是家校社联动,集聚劳育合力。发挥学校劳育主阵地作用,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家长学校,建立了家校、校企联络微信群120多个,实行家校、校企定期联络走访,对劳动教育理念达成高度一致。家庭重在父母劳育启蒙、言传身教,学校重在课程育人、劳育活动,社会重在劳育实践,三方建立经常性沟通机制,互动互补互促,收到“1+1+1>3”的劳动育人效果。
二是课内课外联动,丰富劳育内涵。坚持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融合,建立工学交替、爱心公益岗,组织开展了送文明礼仪进机关、手工墙绘美化乡村、送鲁菜技艺进农(渔)家等活动,打造文旅服务品牌。同时,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孵化工作,创立“明天照常营业”咖啡空间、“菱食物语”生活配送等创业品牌,以劳动提升技能,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是线上线下联动,营造劳育氛围。积极开展校内师德标兵、劳动模范、劳动标兵等系列评选活动,线上依托学院微信公众号、文旅青年微信公众号、学院官网等新媒体,线下利用宣传栏、墙壁文化、道路文化等载体,对先进典型开展线上线下呼应补充、声像字兼备的立体化宣传,让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张仁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