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青岛理工大学 打造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新样态

  2023年,是青岛理工大学70周年华诞。70年办学实践,青岛理工大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家国情怀,先后培养了25万余名毕业生,为国家建设与区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和创新支撑。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入选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以来,青岛理工大学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任务,积极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新样态,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改革、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捷报频传,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路。

  塑造学科特色发展新优势

  工程学和材料科学学科分别进入ESI全球前3‰和1%;土木工程获批省高水平高峰学科,机械工程获批省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新增“网络空间安全”“网络与新媒体”等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学校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结合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补短板、强优势,学科水平与层次不断提升,学科专业布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

  近年来,学校立足学校定位和学科实力,聚焦学科建设关键要素精准发力,按照“优势学科重点发展,相关学科突出特色发展,新兴学科依托优势学科交叉发展”的思路,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基础学科培育计划、“优势学科+”计划,构建“345”学科发展矩阵,赋能优势特色学科群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围绕智能、绿色两大主题,做强土木建筑、机械制造两大特色学科群,突出环境能源、空间技术装备与可视化遥操作、城市信息模型等学科方向特色,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办学实力日益彰显。

  截至目前,学校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理工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专业博士授权学科点、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6个本科专业。

  开启人才培养成长快车道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党和国家赋予大学的崇高使命。青岛理工大学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用实践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学校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青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一体化建设联盟”、新时代国企党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优势,扎实推进“五育并举”,建设100门左右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一批实践基地,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大思政课”体系,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学校牢牢把握人才培养关键,出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2022年秋季学期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部门助题”平台,结对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院所、产业园区、链主企业,联合共建科研机构、科教园、国家平台等,深度探索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实施“1239”专业建设计划,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基层教学组织与教师队伍、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等9个方面全面建设一流本科专业:34个专业入选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20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专业建成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5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61门,形成了校级、省级、国家三层次课程建设体系。新生态推动新发展,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等驶入快车道。

  充沛科技创新驱动新动能

  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学校紧扣三个“第一”,将高水平创新作为着力点,增强发展内驱力,在开展科技创新、推动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连续三年获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连续三届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山东省专利一等奖,获批国家创新引智基地、山东省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重点实验室、城市信息模型(CIM)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近年来,学校坚持推动“有组织科研”,出台高质量成果奖励与创新成果培育政策,培育和激励有实力的团队,实施重点平台建设工程,围绕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生态环境与新能源、新城建与智慧城市等学科领域,加大平台建设资源投入与考核力度,努力承担更多能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问题的大项目,成为这些领域的山东省科研创新高地。目前,学校拥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等6个国家教学科研平台,拥有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等3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7个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对接山东省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发挥在工程建设与安全、航天测控、城市更新与智慧城市、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环境与新能源等领域的科研优势与特色,实施科研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人才团队、基地平台、科研项目、重大成果”联系贯通的科研组织模式,推行“平台—团队—任务—资源—成效”一体化科研服务管理创新。一批攻关研究成果应用于高原列车、C919大飞机、北京冬奥会、探月工程、天问一号等重大项目,在胶东国际机场、沿海高铁、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设中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实现人才队伍建设新突破

  人才队伍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先后改革实施了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礼贤学者”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博士后管理办法、外聘教授聘任管理办法、专业技术岗位评聘办法等制度,坚持“外引”与“内培”相结合,打造人才高地,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注入源头活水,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近年来,学校持续引进国际领军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紧扣学科专业需求导向,优化人才阶梯式培养路径规划,先后引育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杰青、国家工程人才等高层次人才40余人,泰山学者攀登专家、特聘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级人才84人;获批国家“111”计划2项、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7项;培育“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支、省高校青年人才引育创新团队18支;机械工程学科李长河教授进入“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王明慧 曹玉洁)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