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 创建“研究型校园” 培育“创新型人才”

  近日,“福建省科研协同创新基地”授牌仪式在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同安一中”)轮山校区举行,标志着福建省科研协同创新基地落户同安一中,这是学校“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科研强师”理念引领结出的硕果。

  多年来,同安一中坚持创建“研究型校园”,通过提升教师的学术修养塑造“学术型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而为高校输送大批学术型人才,也让学校在学术研究上取得诸多成果。

  营造学术研究氛围,创建“研究型校园”

  同安一中坚持多措并举,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通过调动教师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创建“研究型校园”打下基础。

  学校制定了《同安一中教科研评价奖励机制》,明确教育科研成果的奖励方式,激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科研活动,还用制度的形式,把这些活动模式化,让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学术素养。学校完善硬件设施,为教师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支撑。

  学校确立了福建省级科研协同创新基地发展规划。未来,学校将依托教育科研平台,通过全过程抓好教师科研,塑造“学术型教师”;通过提升学生科研品质,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创建“研究型校园”打下基础。

  学校认为创建“研究型校园”,必须把教科研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做到处处有科研,事事有深度思考,做到让教师带着科研意识工作,再用科研的视角反思工作,从而实现用教科研赋能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未来,学校将从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开发等8个方面入手,全方位推进“研究型校园”建设。一是在课题研究中更加强调研究深度;二是在课堂教学中,找到切入点,开展科研活动;三是在交流研讨中活跃科研氛围;四是在教师比赛中挖掘科研选题;五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提高科研能力;六是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实现师生双向科研;七是在学科实践基地的实践中提升科研创新水平;八是在展示交流中分享学术成果。

  学校在创建“研究型校园”过程中,坚持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科研,在此基础上,再利用教学科研促进教育教学。

  为推进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跨学科项目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研究,2023年3月30日下午,学校在轮山校区开展了主题为“探索学科融合,提升核心素养”的课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分为4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市级公开课展示,学校滨海校区教师叶艺松以“设计遮阳篷”为主题,展开跨学科主题教学。第二个环节,在课堂教学后,课题组成员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讨。第三个环节,由学校教师张晴结合具体案例,就跨学科应用作了专题讲座。第四个环节,由专家对公开课和讲座进行点评和指导。最后,教师就如何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与专家进行了讨论。这是学校立足教育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科研,再利用教学科研促进教育教学的典型做法。

  将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学校的常态化工作。而开展主题教研,则成为学校解决教学具体问题的重要方法。

  2023年4月11日,同安一中小学部数学组举行主题教研,教研以“立足新课标,赋能新课堂——聚焦量感培养,内化核心素养”为主题。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公开课展示,第二部分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岗位练兵教研活动项目模拟展示。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对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这也为提升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主题化、聚焦式”的校本教研活动,现已成为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为了让校本教研工作常态化,学校出台了《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校本教研制度》,明确校本教研要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成果。

  提升教师学术修养,塑造“学术型教师”

  学校提出“十年制长链条的‘124’教师培养模式”。“124”具体是指:学校教师培养计划包括“一个发展目标、两个指导思想、四个主要措施”。学校通过全面提升教师学术修养塑造“学术型教师”。

  “一个发展目标”,即:新教师入职后,要做到“三年站稳讲台,五年成为骨干,十年成为名师”。具体来讲,入职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要研究教材教法,掌握教学技能,熟练驾驭课堂教学,在讲台上站稳脚跟;而工作三年以上、五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则要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独立进行科研探究,有一定的课改精神和创新能力,成长为校级骨干教师,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工作五年以上、十年左右的教师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主持或参与区级以上课题研究,并撰写一定水平的科研论文,编写校本课程,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或市级学科带头人,形成个人教学主张。

  “两个指导思想”:其一是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二是指打造新时代科研型教师群体。

  “四个主要措施”:是指以“带”研磨教学技能,以“训”提升学科素养,以“赛”推动专业发展,以“评”激励持续成长。

  学校打通了校本课程开发与课题研究这两个科研领域的壁垒,开展关联式科研,实现了用课题研究生成校本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又激发新的科研成果。

  学校以比赛为载体,促进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学校的教学比赛历经“研究解读—专家讲座—教研组培训—校级模拟—选手集训—选拔参赛—成果转化”等过程。教师做到在比赛中搞科研、出成果。

  论文撰写与课题研究,教师在深入思考中“蝶变”

  学校建立《同安一中论文撰写奖励机制》,要求教师以课题、论文为渠道提升科研能力,并做到“师师写论文,组组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2022年12月,学校将各学科教师撰写的114篇论文,交由高校教授和学者组成的专家团队,进行统一指导修改,对每名教师的论文给出详细专业的优化意见。在此基础上,学校联合福建省学习科学学会教师发展研究委员会,举办教科研写作线上专题讲座。讲座邀请到《福建基础教育研究》主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赖一郎博士授课。赖一郎以“教科研写作——带着问题实践与读书”为主题,围绕论文写作的规范性要求,从论文的标题、参考文献、开头、结构等四个方面展开讲授,对同安一中各学科教师撰写的百余篇论文逐一进行解析指导。

  学校引导教师树立“想要教科研,真做教科研,乐享教科研”的学术意识,同时,鼓励教师依据自身科研优势和学术爱好,以“组团式”或成立“学术研究联盟”的形式开展教研,同时指导教师在教研过程中聚焦课堂教学深度变革、学生学习方法转变、校本课程研发等重点领域。

  在辅导学生比赛过程中开展教育科研,是学校的另一特色科研方式。教师在辅导中研究问题、开发课程、撰写论文,科研成效显著。

  2018年至2022年,学校教师共发表CN级论文239篇,学校高中教师90%以上参与课题研究,参与研究的课题共89项,其中部级1项、省级24项、市级32项、区级32项。

  开发学生学术潜能,培育“创新型人才”

  在2023年4月16日举行的第38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上,同安一中6个科技创新项目获得省一等奖,2个科技创新项目获得省二等奖。同安一中还荣获“优秀组织奖”。这是同安一中开发学生学术潜能、培育“创新型人才”取得的又一成果。

  学校通过打造“课程超市”、依托“英才计划”和“强基计划”,采用“导师制”引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开发学生的学术潜能,培育一批又一批“创新型人才”,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坚持打造“课程超市”,为学生打下学术基础。学校组织教师编写系列校本课程,打造“课程超市”。同安一中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示范高中”,学校的校本课程丰富而全面。学校除了人工智能、3D打印创客、机械与自动化、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等理工科课程外,还有不少人文社科类课程,例如新闻传播、经济金融、法律等课程,还包括一些艺术类课程。

  学校校本课程分为学科素养类、文化鉴赏类、艺术特长类、科技创新类、社团活动类、思政品德类、劳动教育类等。学校针对课程的不同特性制定不同的培育目标,从不同视角培养学生不同的素质。学校搭建了“同安一中校本课程选修系统”,形成了“课程超市”供学生选择,学校现有校本课程20多门。

  二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学校鼓励学生结合日常实践进行动手实验。学校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将高中生带入相对独立的课题研究。学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并开展“如何选题”“如何开展科学研究”“论文的基本格式与撰写”等系列校本讲座。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后,能自己确定课题,并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

  三是依托“英才计划”和“强基计划”,以“导师制”引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学校挖掘学生学术潜能,培养学生学术兴趣,激发学生持续学习与探究的内驱动力,注重培养学生学术性素养,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培育具备创新品格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学校分四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培养。第一阶段是兴趣培养。要求学生根据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研究方向。学校则通过“导师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第二阶段是人才预培养。对已入选“英才计划”的培养对象,通过“一对一”导师制预培养模式进行指导,开展有效衔接。第三阶段是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大赛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第四阶段是建立“一生一档”成长档案。通过记录学生在“英才计划”中的学习情况、研究成果、比赛成绩、成长历程、毕业去向等信息,跟踪后续发展情况、提出改进建议。

  学校依托“英才计划”培养平台,通过多元化前置培养渠道培育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形成长链条跟踪式的科技人才选拔模式。学校还构建了“三个一”科技教育培养模式,即一个发展规划、一系列培养措施、一套评估机制。通过完成从选才育才再到成才的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形成了系统化科技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为学生铺就科技成才之路。

  (戴鹭坚)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