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北京市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 “大项目制”让综合性学习落子有道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综合性、跨学科、项目制是新课标树立的重要改革方向。近年来,北京市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探索构建多学科融合、大单元整合的“大项目制”学习模式。学校积极创设场景化教学环境,以项目载教、任务驱动、实践牵引为途径,培养学生探究性、创造性的思维与能力。

  跨越学科壁垒推进综合性教学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常识告诉我们,解决一个真实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简单地说,现实生活不是按学科划分的,融会贯通才能生存、生活和创造。因此,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更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019年,学校开辟“大项目制”课程改革特区,系统开展综合性教学模式试点。与传统的单科教学或孤立的实践项目不同,“大项目制”在打破学科、课程和资源边界的同时,强化了学科间的整体性、系统性和梯次性设计。学校以主题式、综合性、项目化的教学单元为载体,建立任务群、课程群和资源群,促进教学从基本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转变。

  以面向四年级开设的“太空探索”教学单元为例,学校建立以航天科学为主线,融通数学、劳动、艺术等多学科的“1+N”项目体系。教学目标被分解到由若干个任务群所构成的微项目体系中,并设计出科普认知、科创实践、研学考察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各种太空模拟情境中探究、体验和分享,实现核心素养的系统建构。

  2020年,学生程行的作品《我有三个梦想》被评为“太空好声音”,由“太原号”科普卫星带上太空;2022年,学生王梓萌的科幻绘画《异星文明》由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带上太空……当学生有了自主求索空间时,他们创造出了令教师和家长惊讶的成绩。

  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学科课程依然是学校的主导形式。项目化是以学科逻辑组织起来的,不能因为跨学科就忽略学科本身的价值。“大项目制”是在情境创设中推动各学科学习的延展与融合。单与多、探与学、分与合的统一,考验着教师对项目设计和平衡的能力。为此,学校专门组织编写了《“大项目制”学习教师指导手册》,引导教师既把握各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又突出跨学科学习的贯通性。

  突破学校边界构建大校园体系

  随着智慧校园、开放校园建设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教育越发呈现出动态、互联、共享、融合等特征。枫丹实验小学构建的“项目制”之大,体现在教育参与、覆盖和支撑体系的多元化上。教育活动以学校为主体,但又极大突破了课堂教学场域,这一模式又叫HSS-PBL。其中,H指家庭home,两个S分别指社会society和学校school;PBL(Problem—basedLearning)指项目式教学法。

  学校建立了由家长会、家委会和家长理事会等组织构成的家校育人共同体。维系这个共同体的纽带是“家校课堂”。区别于传统的家长会,“家校课堂”不谈学生个体问题,而是从国家、地方、学校和班级层面,分享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举措与成效,以此凝聚共识,引导家长成为“大项目制”的参与者、赋能者和监督者。为凝聚社会资源,学校在“大项目制”中建立双导师制,聘请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专业人士参与课堂共建、赋能项目学习,为学生带来各领域的新鲜知识、理念和思想。

  引进来也要走出去。学校与科技馆、博物馆、研学基地等建立教学共同体,引导学生以游学研学、课程合作、社会实践等方式走出校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引发真思考,激发实践欲,促进深度探究。

  以运河思政为例,学校与大运河沿线的10余家中小学、教育机构等合作,借助“研学大运河”云平台,开发运河思政、运河研学等综合性课程。目前,项目已在校内20个班级试点,线上线下联动、校内校外融通,共同建立了运河实境课堂、大运河C+STEAM等10个跨学科课程群,成为探索国家文化战略赋能综合性学习的有益尝试。

  用好评价杠杆激发多要素融通

  对教学组织和管理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是激发教育成果产生以及推动教学模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从学习和教学两个层面改革评价机制,倒逼教育主体、资源和影响等要素向着项目化学习集聚融合。

  在项目化学习中,传统的单一依靠纸笔测评的评价方式已成为“过去式”。学校围绕学业目标设计,建立多节点、多主体、多层次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在评价节点上,基于“任务群”的达成率建立客观性的“成长数据库”,实现学习过程动态监控;在评价主体上,引入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视角;在评价层次上,注重分层分类考查学生共性与个性、阶段性与发展性、预设性与生成性等素养的养成。

  以寒暑假的探究性学习为例,2019年,枫丹实验小学全面取消了寒暑假学科作业。学校基于学科课程精心设计出90余个实践类项目,鼓励学生自发组建兴趣小组,选择课题,开展深度性探究实践。没有严格的作业考核,但增加了成果展示环节。

  调研报告、实践分享、才艺展示……每一个人都有充分的参与和分享机会。组内互评、教师参评、组间对评……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补充,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感、荣誉感、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减负不减学”的效果。

  教师引领的意愿和能力是决定项目化学习的基础。首先,在教师评价上,学校加快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全科型教师,施行严格的“大项目制”教师审批准入制度,明确教师在主科+迁移学科中的职责边界,保证项目开展质量。其次,基于合作育人的理念,把学科渗透融合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鼓励教师抱团合作集群磨课。此外,学校还注重教师在项目化教学中的发展性评价,鼓励教师开展项目研究和展示,不断激发其积极性和自创性。

  (作者亓刚系北京市海淀区枫丹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