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武汉理工大学 打造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理工模式

  武汉理工大学聚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这一主要对象,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改革导向,积极推进以地方研究院、行业、企业为载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了多元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模式,有效提升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

  “国家政策引导+多方合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武汉理工大学海南研究院为试点改革载体,形成“国家政策引导+多方合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校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进行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采用“1+X”培养模式,实行校内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双导师”制,实行联培企业、企业兼职导师以及专业实践、论文选题开题、科学研究等培养过程的关联绑定。结合企业对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需求,以现有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方案为基础,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由校企“双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打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共同培育核心导师团队、开发核心课程、攻关核心技术,实现了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工作机制,打造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样板间”。

  学校对接海南自由贸易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响应“四点一线一面”战略布局,服务海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在海南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建设武汉理工大学海南研究院,每年单列200余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学校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海南政策优势和学校材料、交通、土木、信息和设计等多学科交叉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海南研究院建设“海洋建筑材料与土木工程中心”“海洋新材料与装备技术中心”“绿色船海装备与智慧港航中心”“海洋工程与环境大数据中心”“邮轮游艇与文化创意设计中心”和“南海科学中心”等六个教学科研中心,同时充分把握海南省博士科研项目资助、人才引进柔性奖励等激励政策,积极引导师生进驻海南研究院,已组建21个教学科研团队,成员417人。肖汉斌教授领衔的武汉理工大学港口物流工程研究团队、熊盛武教授领衔的物流区块链与车联网关键技术团队和李新平教授领衔的远海岛礁土木工程建设与防护团队等3个人才团队入选“海南省首批双百人才团队”。学校还充分利用国家教育部门、海南省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持政策,创建高等教育创新联合体,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优质课程资源、科研创新平台资源共享机制,提升了研究生教育课程质量,提高了研究生科研条件和水平,保障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地方政府部门支持+校地联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校与地方政府部门加强合作,以襄阳改革示范区、武汉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为试点改革载体,形成了“地方政府部门支持+校地联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校充分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通过选择合作领域、确立合作内容、设计体制机制等,全面深化校地合作。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在相关地方研究院进行实践环节学习,协助导师开展项目研究和技术攻关,通过参与实践和科研活动,强化和检验理论知识学习的有效性,获取生产实践知识,提升专业应用技能,努力将自身发展成为企业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学校与襄阳市联合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共建湖北省九大实验室之一的隆中实验室,以打造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基地为目标,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政府部门的扶持政策、企业的支持政策和学校的配套政策,襄阳示范区结合襄阳市产业特点和企业科研项目组建面向产业需求的跨学科导师团队,设置团队研究生培养课程模块,培养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军后备人才。学校2021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0余人于2022年9月入驻襄阳示范区,赴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航天化学技术研究所、五二五泵业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开展实习实践,受到企业热烈欢迎。

  学校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武汉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该院集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示范学院于一体,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聚焦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加强人工智能与材料、计算机、信息、自动化、交通、汽车、机电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突破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系列核心技术,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武汉、湖北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企业全程参与+校企协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以128个研究生工作站(国家1个、省级20个)与行业骨干企业联合开办的“企业班”为试点改革载体,形成了“企业全程参与+校企协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校与东风公司、烽火科技等大型企业开展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以企业转型升级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捆绑衔接为关键,激发企业积极性,围绕企业所面临的技术攻关瓶颈,通过校企协同,有效弥补企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不足、理论创新支撑不足的短板。学校在招生简章中明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在研究生工作站等联合培养基地进行专业实践,以提升科研实践能力和职业资质胜任能力。学校聘请企业研发人员为企业导师,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项目及工作所需的基本条件,提供劳动保护、卫生安全保障。

  学校联合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开办“东风跃迁班”,围绕东风公司“东方风起”计划和科技“跃迁行动”战略规划,以“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产业为要、坚持产教融合、坚持创新发展”为建设理念,以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为着力点,高度聚焦“技术应用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升,面向国家“人工智能+”重大需求和现代汽车产业发展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创新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和能力认证体系,培养未来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所需的,具有崇高思想道德品质、扎实专业知识、卓越工程素养、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创业型、国际领军型高端工程人才。“东风跃迁班”学员采用“1+2”培养模式,即第一学年在学校完成所有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及选修课程学习,第二、三学年在东风公司进行专业实践、科学研究、实习和学位论文等工作。学校与公司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保障培养质量。由产学研特聘教授、青年优秀人才等组成的学业导师队伍和东风公司技术中心首席总工程师、专业总工程师、行业资深专家等组成的产业导师队伍构建学业导师和产业导师“双导师”制,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打造面向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高端人才。公司为学生提供前瞻性科研项目、高端师资队伍、开放式教学及实践资源、科研平台、定制化高端游学及国际化人才项目、补助津贴福利保障等。2022年共选拔46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涉及材料、机械、计算机等多学科、多专业。针对东风公司人才培养需求及发展要求,构建“科学家+工程师”高端师资队伍,校企双方围绕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整合资源设计10门“东风班”特色课程,形成了“集中培训+导师辅导+项目实践”培养方式。“东风班”学员进入东风公司后,由东风公司组织专家开展教学,学位论文选题以学员在东风公司实际参与的科研项目为依托,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结合个人兴趣和意愿选定。“东风班”学员学位论文的开题、预答辩、答辩均独立成组,答辩组专家由校内导师、企业导师、企业高级专家联合组成,共同考察实践成果,分析项目协同过程中的问题,为今后提高“东风班”学员的理论、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参考。校企还共建了开放式教学培养与评测平台,全过程采集“东风班”学员学习、实践行为大数据,实行学员档案电子化管理,通过多维度、可视化的数据分析对学员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情况进行评价,形成“社会需求—教学活动—校企双评—能力达成度—社会反馈”闭环多方评价及持续改进机制。

  武汉理工大学通过构建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体系,搭建起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高校合作育人平台,以校企共建系列特色专业课程资源为载体,夯实研究生专业知识体系;以企业研发项目为载体,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以试点班为载体,探索全流程人才培养协同运行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衔接,实现企业与高校之间资源共享,有效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2022年学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入研究生工作站或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实践的比例达到90%,学位论文选题均来源于实际科研项目。2022届2038名全日制专硕毕业生中有760人取得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实践报告(含案例)、科技奖励等多元学术成果,占总人数的37.29%;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其中70%的毕业生到建材建工、交通和汽车三大行业骨干企业工作,为三大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大批优秀创新人才。今后学校将在推广现有多元研究生培养模式基础上,开展科教协同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不断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胡泳 梁传杰 王秀梅)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