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双碳”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构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当前,在推进这场系统性变革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加快构建“双碳”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如期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高校发展现状与“双碳”目标存在一定错位

  人才培养。当前,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创新意识、跨界能力的“双碳”人才,将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一定挑战。一是认知不足。尽管相关部门已经对“双碳”进行了一定普及和宣传,但不少教师、管理者对“双碳”所关注的核心要义仍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无法深刻理解其在人才培养活动中的价值。二是融合困难。基于“双碳”目标的实现,一些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学科设计的调整速度相对较慢,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足,对于如何将“双碳”有机融入相关人才培养活动,也没有形成可操作的方案。

  师资力量。当前,“双碳”相关专业逐渐增多,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挑战会越来越明显。一是基础性专业师资不足。推动“双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基础师资量大而面广。然而,各高校中涉及“双碳”的教师数量较少,且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很多教师自身不具备“双碳”教育的经验和经历。二是高水平创新人才缺乏。局限于以往的学科、专业设置,我国尚未设置专门的“双碳”学科领域,与之相关的高水平创新型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专业和课程建设。专业方向定位是否科学、合理、准确,直接关系到“双碳”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及培养质量。尽管我国已提前布局,不少高校与“双碳”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专业和课程的内涵建设仍有待加强。一是专业建设质量。目前,国家主要通过修订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推进“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三级专业认证体系等方式,开展专业内涵建设。接下来,如何在专业内涵建设中适度体现“双碳”目标,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课程建设水平。高校课程内涵建设主要包括内容体系设计、课程思政等诸多方面,如何有机地将“双碳”目标嵌入高校课程内涵建设的各个方面,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必将成为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协同治理落实。“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气象、能源、环境、材料、建筑、经济、管理及法律等相关专业学科协同参与、共同推进,这给我国高校落实学科协同治理带来了一定挑战。一是顶层设计问题。“双碳”具有鲜明的交叉融合特点,需要各学院、各部门之间落实协同工作,而当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在顶层设计、协同治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协同创新问题。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既要探索科学认知,探究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也要推动科学传播,凝聚全社会共识。这就需要优化协同治理体系,强化交叉学科建设,目前不少高校在这方面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加快构建“双碳”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当前,相关高校须将“双碳”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活动,强化国家目标、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快培养低碳行业专业人才。一是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水平。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及培训等活动,促使教师在思想上认可“双碳”目标的重要性,将其内化为教书育人的动力。二是加强通识教育。鼓励开设与“双碳”相关的通识课程,引导学生学习负碳、零碳、低碳和脱碳知识,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加深对“双碳”的了解,真正让“双碳”融入课堂和生活。三是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德育、思政及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传播绿色低碳育人文化,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为此,高校须加强“双碳”领域所需人才的培养、引进等工作。一是提升基础师资水平。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高级研讨班、进修班等形式,培养“双碳”领域的基础性师资人才;还可以集中选择部分教师,开展以知识普及、业务传授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以补充基础性师资。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和交流。高校需要提前布局,对我国“双碳”领域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加大引进力度。尤其要借鉴相对成熟的欧盟碳交易人才培养经验,加大对海外碳金融、碳管理领域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支持碳金融、碳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三是实施人才特区政策,推进师资队伍高端化。在“双碳”领域排筛出一批世界级名家和杰出领军人物,从而有针对性地寻求合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布局、建立一批“双碳”科学家工作室,为高端人才量身定制发展平台,促进我国“双碳”科学研究尽快跻身“世界舞台”。

  深化专业和课程内涵建设。锚定“双碳”目标,高校需要继续深化专业和课程的内涵建设。一是构建专业内涵建设评价体系。参考一流专业建设方案,高校要构建“双碳”相关专业内涵建设的评价体系,如专业目标、师资队伍、支撑条件、教学改革、培养质量、专业特色等,并设计出量化指标。二是推动专业优化与调整。高校需要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关、停、并、转等形式,进行专业优化与调整,培育建设新能源、储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专业学科,并开设与“双碳”有关的专业方向。三是注重开展专业交叉融合。相关高校可以依托既有资源和优势,设立碳金融、碳管理等方向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增设碳金融、碳管理专业和研究生培养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推进碳金融、碳管理专业建设,加快培养碳金融、碳管理等领域紧缺人才;以能源、环境、经济、管理及法律等专业为基础,突破专业壁垒,开展交叉融合创新,支持多专业协同,培养复合型低碳人才。

  推进协同治理活动。为实现学校发展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匹配,高校要努力构建协同治理体系。一是倡导多方协同培养,进一步完善高校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如推广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制度,推动校企在创新驱动等领域开展合作,并通过专业共办等多种形式与手段,构建协同发展模式,打造协同治理体系。二是打造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从顶层设计、部门协同现实出发,打造出各方主体深度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从而推进“双碳”领域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形成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培养“多主体、强合作、共发展”的多元协同运行系统。

  (作者姚山季系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教务处副处长,韩雪媛系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