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头条> 文章详情页

河南两会进行时!来自高校代表委员这样建言献策(一)

1月13日

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

1月14日

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

来自各高校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聚焦河南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他们提出了哪些建议

关注哪些热点话题?

一起来聆听他们的声音!

河南省政协委员

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王洪彬

  作为省政协委员,我参加了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列席了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先后听取了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提升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等4项提案,建议我省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切入点,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扶植力度,构建我省制造业领域内的协同创新网络体系,鼓励制造业创新中心知识产权充分释放能量,转化为创新高地、换道领跑的基石。

  聆听学习了王凯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很受鼓舞、倍感振奋。《报告》紧扣“两个确保”,以推动落实“十大战略”为主线,明确了2023年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战略举措,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符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经济工作精神,契合河南实际,方向明、思路清、措施硬。尤其是报告突出创新引领发展,把坚持制造业立省、建设制造业强省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通过强化创新推动装备、材料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发展,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引导现代化产业链集群发展。推动高校科技助企赋能行动,促进高校与规上企业共建高质量研发中心,通过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面向行业企业技术难题开展有组织的科技联合攻关,助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这说明创新引领发展正在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主旋律、最强音,更加坚定了学校助推制造业强省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是制造业,制造业强则经济强。河南科技大学作为省“双一流”创建第二梯队,原机械工业部隶属高校,工科优势突出,具有产学研合作的传统优势和金属材料、轴承、齿轮、车辆、新能源等特色学科优势,与我省制造业的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学校聚焦“国之大者”“省之要者”“民之盼者”,围绕“大平台、大团队、大人才、大成果、大项目”,科技创新能力突出、成果显著。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主持获得省部级一等奖41项,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与企业共建国家级首批产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2家、省级产业学院(行业特色学院)3家;拥有“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87个,与规上企业共建研发中心47个;牵头组建的河南省“龙门实验室”,将成为引领新材料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深度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构重组,联合共建的“智能矿山重型装备”“智能农业动力装备”2家实验室重组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行列。参与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70项,着力推进解决了“高铁轴承”“国家重大工程装备”等“卡脖子”问题。河南科技大学将认真贯彻省“两会”精神,积极参与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助推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设,为加快我省装备制造业智能转型,建设制造业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河南省政协委员

河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李小芳

  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李小芳表示,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医呈现了许多可喜变化。比如,育人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好了。过去是老人信服,其他年龄段感兴趣的少,现在是哪个年龄段都有中医粉。老百姓在追求美好健康生活时,越来越爱用中医药理念养生和解决健康问题,更多的优秀年轻人才学习中医。

  “拿我们学校来说,报考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数量连年攀升,更重要的是全社会支持中医药发展的土壤越来越肥沃了,来自教育、科技、卫生、农林、文化等领域的支持,为中医药增值提速。”李小芳说。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各类、各层次中医人才总量并不够,质也有提升的空间。对此,李小芳认为,要想让杏林枝繁叶茂,最重要的是树立传承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的理念,可以概括为“广揽贤才,兼容并蓄,特色引领”。

  广揽贤才就是各类中医药学校要错位发展,立足自己的办学定位,把符合自己需要的有专长、高水平人才充实到中医药教育队伍中来,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兼容并蓄首先要在医疗服务中注重中西医并重。其次,要促进中医药与其他相关学科和专业融合的再造,创建生命与健康领域更多新兴交叉学科、前沿学科,从而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能力的整体提升。

  特色引领就是坚持“中医姓中”,扎根医圣故里这片沃土育人才、谋发展。

  李小芳表示,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中医药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搭建‘医—教—研—产’一体化创新平台,建好国家中医学中心,建强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三个学科特区、附属医院和国家级一流专业,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生力军,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

河南省政协委员

洛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郭改英

  今年的河南省“两会”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新征程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能够当选第十三届河南省政协委员,肩负人民期望、社会重托,积极参政议政,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为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建议,不辜负沉甸甸的期许和重托,会前,我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聚焦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在认真调研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共撰写提交提案、建议4 份,内容涵盖“加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促进我省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强化大学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等方面,力求积极反映行业关切、百姓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在加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方面,我认为,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交界,孕育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小浪底水利枢纽又是治理黄河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工程,河南理应成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节点和特色高地。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为此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强统筹规划。省级主管部门应制定出台《河南地市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规划》,调动地市主观能动,汇聚河南集体力量,纳入“文化强省”的细分重要主题。以传播中华文明的“河南贡献”提升河南在全国的形象与话语地位。二是建立互动机制。支持政府机构、新闻媒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并与民营企业、网络自媒体用户增加沟通,顺应网络与新媒体传播规律,出台相应激励措施,构建多方协同互动机制,共同汇聚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情感空间,展现河南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青春气质。三是推进深度融合。围绕黄河文化主题,在资本、项目、研究等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拓展国际视野,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媒传文,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与导向作用,推进文、旅、媒深度融合,使河南成为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特色高地,黄河国际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四是做强数字传播。以黄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目标,坚持视觉化、移动端、交互性的内容策略,充分利用直播、动漫、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技术,不断壮大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数字洪流,增强全球用户的体验感和穿透力,真正讲好新时代、现代化河南的黄河故事,传播好最生动最美好的“河南-黄河之南”的声音。

  会议期间,我将胸怀“国之大者”,心系“省之要事”,牢记职责、不忘初心,严肃认真审议各项议题,积极发言、提出建议,以高质量建言服务高质量发展,切实履行好新时代赋予政协委员的职责使命,以实干和奋斗交出一份让人民满意的履职答卷。

河南省政协委员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穆瑞杰

  提案一:关于创新驱动河南省预制菜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关于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穆瑞杰建议:

  一是构建预制菜平台体系,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依据预制菜产业需求为导向,建设一批预制菜技术创新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持续赋能。

  二是全面强化基础研究,提升预制菜行业创新能力。瞄准我省预制菜产业发展中比较优势的畜禽预制菜加工领域开展目标导向性的基础研究,突破带动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创新难题。

  三是构建良好预制菜科技创新生态,提升科技创新协同能力。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通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的预制菜产业科技创新全过程协同发展,打造创新要素、资金、政策和人才聚集的创新体系。

  四是要提升装备自主创新水平,实现预制菜工业智能化发展。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智能化和成套化核心装备与集成技术开发,提升我省预制菜加工装备制造业的原创能力。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夯实预制菜产业人才支撑。要制定科技人才培养长远规划,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政策,实施应用型科技人才培养行动。支持建设河南省现代预制菜行业学院,推进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

  提案二:关于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关于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穆瑞杰建议:

  一是规划引领,做好乡村区域整体发展规划。从过去以乡村旅游景点式规划开发转变到以区域性乡村振兴综合规划开发为主,提升区域综合配套。

  二是开展乡情教育,研学赋能乡村传统文化。建议各地政府在广大乡村开展乡情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和热爱,为传统文化找到新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建议政府研学教育经费向乡村地区倾斜。

  三是避免短视,构建长期引导评价机制。建议乡村项目经费拨付机制从一次性拨付转变为长期评价性奖励拨付。

  四是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区域产业分工。建议种养殖业品牌化增值、规模化增效;美化乡村环境,吸引乡居休闲配套;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带动乡村文化振兴。

  五是强化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建设,培育“乡村旅游能人”。 建议设置“乡村旅游管理”等新农科人才培养专业,培养乡村旅游专业人才。

  提案三:关于乡村节事助推河南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关于乡村节事,穆瑞杰建议,将乡村节事发展纳入政府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政府在乡村节事策划和决策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统筹规划,整理挖掘潜在的旅游资源,重点打造整合一批有特色、有文化内涵、有竞争力的乡村节事。

  同时,要充分发掘本地乡村文化的内涵,通过节事活动展示传统风俗,保持固有特色,形成丰富多样、富含品味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要突出体验,发掘乡土文化,在“土”“农”“乐”上下功夫。

  他还建议称,要依托郑州、洛阳等大中城市的核心景区集聚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乡村康养、休闲农庄、创意农业、节事会展培训等项目,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需求;利用新郑大枣、灵宝苹果、信阳茶叶、鄢陵花卉等特色农业资源,优化提升乡村节事活动的价值和功能,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河南政协委员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周保平

  河南省政协委员、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周保平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河南职业教育高地上起高峰”的提案。

  据周保平讲,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2022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河南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也是职教大省,共有职业院校520多所,在校生268万人,职业教育规模居全国首位。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省努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系日益完善、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我省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相连,在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保平说,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不断加大政策供给和制度创新力度。2021年,教育部与河南省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意见》,我省成为7个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之一。近年来,河南始终将发展职业教育摆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视、强力推进,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选择职业教育,走上了技能成才、技能致富、技能报国之路。

  “但是,我省职业教育高地还不够宽,高峰还不够多,在56所全国‘双高计划’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中,河南只有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1所(A档,全国前十)。”周保平认为,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我省教育经费投入总体呈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是投入力度仍与日趋增长的办学规模不匹配。按照我国职业院校办学标准,我省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达标的学校不足两成,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等建设经费仍有极大缺口,亟需加大建设经费投入。二是河南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有待优化和创新,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科教融汇是新方向。目前我省已组建了20个独具职业教育特色的骨干职教集团,但是支持职教集团运行的政策还不详细、不具体,执行有困难,职教集团尚未全面进入实体化运作阶段。三是产教融合不深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仍然缺少有针对性、可操作的配套措施,企业积极性不高,职业院校主动对接企业、参与生产的政策依据不具体,产教融合实施有困难,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之间人才需求信息沟通不畅,校企“双元”育人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与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

  周保平建议,要切实加大投入,建好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到2025年,我省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将不低于高职教育招生规模的10%,职业本科在校生将达16万人。目前,我省仅有1所职业本科学校(民办),在校生不足万人。基于河南人口大省、生源大省、职教大省的地位,建议我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育人能力。在此基础上,聚焦高峰加大投入力度,以“十四五”院校设置为契机,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级高水平高职学校为基础,建好一批公办职业本科学校,建好河南职业教育高地上的高峰,建成河南职教品牌,让更多的学生接受高层次、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更好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

  要推动制度创新,引导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立足河南、兼顾周边、放眼全国,加大投入支持一批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推进河南省骨干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进一步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拥有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助推“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河南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双元”育人政策落实落地。周保平说,我省现有高职院校99所,在校生138万人,但高职院校办学规模和布局结构还不能很好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因此,建议我省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明确具体实施举措,推动高职院校主动服务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布局。发挥行业产业优势,鼓励引导行业龙头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打造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切实打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形成产教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全力培养产业发展紧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河南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工程”贡献高职力量。

河南省政协委员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张林

  “扎实推进技能河南建设,教育系统要调整发展思路。”河南省政协委员、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林建议,把本科教育的主体和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教育整合成为职业教育体系。

  在张林看来,促进职业教育成为拾级而上的完整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才能为技能河南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张林认为,应引导每一个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出彩路径,而不是把考上“好”学校、走学术研究等作为人生的唯一选择。高等教育应走出“象牙塔”,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他建议,在每个专业设一个专业建设委员会,吸引行业企业技术和人资部门人员为办学全过程提供咨询指导。从生产经营一线挖掘研究项目和课题,致力于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

  “教材建设也应当保持与行业企业的同频共振,走出学校专家教授编写教材的范式,广泛吸引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参与教材编撰,将最新的技术规范和工艺要点及时反映到教材中。”张林表示,还应切实提高实训和技能鉴定评价能力。

河南省政协委员

河南科技大学 王燕飞

  案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以信息化全面赋能教育,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多选择、更加便捷、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教育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个性化学习需要,方能实现“人人可学、处处可学、时时可学”,助力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的构建。数字化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但存在教师数字化胜任力有待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素养急需养成、基于数字化的大学治理水平较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应用教育数字化进行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

  建议:

  1.搭建教育数字化平台。2022年教育部推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并建立了试点省、试点校,积极探索教育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制度,鼓励高校和教育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平台建设:为构建统一标准规范体系提供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支撑,建设教育数字化相关的基础设施,确保系统的互联和数据的互通。建设数字教育资源等。

  2.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优化创设覆盖“教—学—管—考—评—研—训”的教育业务数字化场景,构建软硬一体生态系统,实现教育业务的高效化、简易化、精细化、人性化。建设易用、适用和实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使师生便捷、精准地获取优质资源,让师生有参与感、获得感。

  3.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教师和学生需要实现从智能设备使用者到数字素养具备者的转变,从观念和方法方面适应“互联网+”教与学的需要,强化信息化教学技术及应用的认识和实践,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河南省人大代表

河南工业大学 杨艳萍

  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王凯省长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抗稳粮食安全重任、建设亿万级现代食品产业、高标准建设“中原农谷”等等。粮食安全即包括数量、质量安全,也包括产业安全,保障粮安全要牢牢把好科技关。

  一是要加快种业发展,牢牢掌握粮食种业的自主权。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但种业技术应用与部分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跨国种业的分子育种和转基因育种技术已进入“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4.0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成果,着力推动河南小麦及特色作物种子繁育,解决种业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充分调动种业科研院校、企业和种业工作者积极性,深入开展种源安全和种质创新与利用联合的攻关,力争在粮食安全领域研究中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二是要充分开发利用新技术,赋能粮食全产业链。构建粮食生产“互联网”生产体系,实现粮食生产的灌溉、施肥、打药等精细化,缓解资源约束;运用“大智云物移”技术,实现从粮食的监管、收储、加工、粮食交易、品种安全、应急保供等各业务场景有待深入探索实践;创新储粮生态系统、仓储物流信息等技术,满足粮食保质减损需求;创新粮食精准化、智能化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面向大健康、大餐饮食品及营养健康的需求,靶向开发营养与功能性等。

  三是要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粮食产业普惠共享。建立包括种质资源、农业新技术、作物新品种、农资市场供求信息、农业政策等在内的区域性共享数据库。推进可开放数据资源互联互通,鼓励应用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加快建立电子商务营销服务体系,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粮食类企业要以“中原农谷”建设为纽带,贯通产学研用等关键环节,推进高校与规上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建设,促使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产学研主体积极开展深层次、多学科、跨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依靠合作创新激发科技龙头企业的创新活力,强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促进种业、粮食、食品三体聚合,构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本文来源于各高校、大河报。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