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把握新时代文艺事业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战略性、根本性及基础性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问题,是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引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扬帆击楫的行动纲领,是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科学指南。

  从大时代观出发,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社会主义文艺兴盛。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璀璨辉煌的文明史,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无数不朽的文艺作品,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当前,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我们应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推动文艺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萃取题材、提炼主题,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从人民立场出发,深刻阐释了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心和方向。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的精神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站在人民立场上,我们的文艺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体会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世间大爱和大道。因此,我们要秉承走入生活、贴近人民的创作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提炼生活,努力将14亿多人民正在上演的波澜壮阔实践、国家蓬勃发展、百姓欢乐忧伤等气象万千的景象,展现为色彩斑斓的时代画面。

  从艺术创新出发,深刻阐释了传承与创新是文艺创作永恒的课题。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作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我们要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迈向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从艺术理想出发,深刻阐释了文艺工作者素养的重要性。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因此,我们要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用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用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用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以对文艺创作的敬畏之心和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创作,努力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艰辛努力,容纳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鲜于越歌系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