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以“会诊式”教研提升小微学校教学质量

  小微学校是指轨制相对单一、学生人数较少的学校,它的最大特点是同一学科教师人数少、教研活动难以开展,教研效果得不到保证,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我所在的山西省运城市第二实验中学就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小微学校。学校现有19个教学班,700多名学生,每个年级两个教学班,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分别由一名教师担任全年级的教学任务;其余学科大多为一名教师跨年级担任教学任务。同年级、同学科的任课教师均为一人,无法实现与多人共同教研。

  在实践中,我们参照医院会诊的模式,尝试运用“会诊式”教研解决长期困扰小微学校的教研活动,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会诊式”教研由本班所有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就每一个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研究,让各个学科教师都能获取第一手学情资料,从研究学情入手,代替单纯的学科研究,为课堂教学提供最佳路径和方法。

  学情是教师施教、学生学习的基础,是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学校在“会诊式”教研中,通过各科教师的参与,逐一对全班每一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行为习惯、班级人际关系、课业评价结果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由各科教师共同提出每个学生在下一个阶段的修正策略,从而达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它的重点是针对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因素,找出差距,寻求提升的路径。如果我们把每一个学科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综合起来,就会形成针对性很强的教育教学方案,教学成绩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提高。

  小微学校由于规模和班级的限制,许多时候是单班教学或者单人执教,无法交流、无标准参照,难以形成规模性教研架构,横向、条状的架构无法支持教学研究活动,为此,就必须构建以班为单位、班主任牵头、本班所有学科教师参与的教研组织形式,这就形成了“班级式”“块状式”的教学研究模式。其优点是以每一个学生为对象、以学生的具体学情为研究内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重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分析与研究,形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意见。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是教研活动的召集者和主导者,学科教师由普通意义上以学科内容为核心的教学研究活动转移到关注学生成长与长远发展的综合分析研究。

  由于“会诊式”教研内容与形式的特殊性,它的参与者也不是常规教研限制的学科教师,而是班主任、学科教师、宿舍管理员、家长等。由于参与者的特殊性,教研的话题也很多元。来自学生的各方“关系者”分别代表着学生成长中的某一个方面,但是,参与的目的都直指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学科成绩。无形中,这种“会诊式”教研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关注了学生整体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形成,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起着积极作用。从这个角度审视,日常生活中的家访活动也应当是“会诊式”教研活动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会诊式”教研吸引了多方共育的资源,汇集了各方教育孩子的集体智慧,是值得提倡的,也是小微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法宝。

  “会诊式”教研的内在形式是简便灵活、丰富多彩的。“会诊式”教研不只是学科知识的学法、教法研究,而是不同层面的内在深耕。班主任会根据教育教学的需求,及时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会诊。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召集的形式、召集的人员成分也会不同。参照医院对患者的会诊形式,学校的会诊式教研也有许多形式。比如,某个学生的数学成绩急剧下滑,就会有数学教师主动提出,班主任积极召集,家长、宿舍管理员参与的“会诊式”教研,着重就出现的现象进行剖析,寻找根源,共同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因此,基于实际情况,“会诊式”教研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召开,可以开放式邀请教师以外的人员参与。

  “会诊式”教研是直达学生个体的简便教学研究行为,是小微学校在资源稀少、无法横向评价比较、难以多人相互学习借鉴情况下的有效方法,它重在“会”,能够集思广益,多方参与;巧在“诊”,能够对症下药,一人一策;贵在“疗”,成效显著,见效较快;好在“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提升,寓教学于教育之中。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这不啻为最佳的教研方式,特别是对小微学校在轨制少、班级学生数量少、难以横向条状组织构架教研的情况下,办法简单易行、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杨学杰系山西省运城市第二实验中学党支部书记)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