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理论> 文章详情页

引导学生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策论·“暑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系列评论之二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暑假是休闲的最佳时光,可以逛公园、看电影、出门旅游,还可以和同学聚会、走亲访友等。然而,对美好假期的翘首等待可能会因为疫情防控而改变。反复的核酸检测、出行受限、长期居家的烦闷等,都可能会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对其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容小觑。

  假期里,如果中小学生社会交往受阻,长期缺少与他人的沟通、情感联结,缺乏社会支持,就很容易产生无助、孤独、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此,一方面,学校、家长和社会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诀。

  比如,引导中小学生通过学习“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学校公众号及微信群推送的居家心理调适方法与居家健身技巧等,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合理调控情绪,增强意志力,提升心理弹性、抗挫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预防心理问题发生。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要鼓励中小学生主动与亲朋好友联系,多视频通话,保持情感联结与归属感,强化社会支持系统,厚植亲情与友情,增进人际关系。特别是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亲情缺失,更要保持亲子沟通的频率,弥补感情缺失。

  疫情以来,亲子冲突频率大幅度增加。疫情防控常态化,中小学生暑假“宅家”时间增加,更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引发亲子冲突。亲子沟通是亲子间亲情维系的桥梁。亲子之间缺乏沟通容易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敌对、疏远和隔阂。这在青少年中非常普遍。研究发现,积极的亲子互动可以改善亲子关系、有助于亲子共同解决问题。因而,要引导中小学生理解和尊重父母,主动与父母沟通,聆听父母的心声,向父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意愿,与父母一起找出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构建融洽的亲子关系。

  当下,中小学生已经成为网民群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成为中小学生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漫长假期,中小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如果家长监督不到位或者缺乏监督,自律性差的学生容易被短视频、游戏等吸引,导致使用网络的时间剧增,带来网络成瘾的问题。网络成瘾最大的危害是浪费时间、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沉迷网络的学生普遍存在人际交往困难、孤独、自卑、焦虑、抑郁及人生目标模糊等心理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个体在网络成瘾的发生发展过程和防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状况和实际需求,有选择地阅读两类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书籍。一是有关心理健康的期刊书籍,帮助自己增长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身心理免疫力,筑起一道牢固的网瘾防火墙。二是对症阅读治疗书目,如解决交际困难的书刊、名人传记以及解决人生目标问题的书刊等。

  研究证实,网络成瘾者的时间管理能力确实比非网络成瘾者差。据此,中小学生可采用以下时间管理技术:打乱自己惯常的网络使用时间表,让自己适应一种新的时间模式,从而打破自己上网的习惯;运用闹钟等外部手段促使自己按照父母的安排准时下网,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设定合理的目标。此外,中小学生还可以在电脑上安装相应软件或放置醒目的卡片或制作便于携带的卡片,提醒、约束自己,控制上网的时间和次数。

  如果经上述努力后,心理健康状况仍然不佳,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超过两周。这时,中小学生就要与父母师长进行交流或主动寻求专业帮助,打好心理防“疫”战,以防“中招”。

  (作者刘在花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