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跳出学科的羁绊

  每个月,学校会组织一次全校教师参与的观课、议课活动。某次活动,我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数学第三册第七单元的“观察物体”。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初步的观察和判断,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由只观察一个面发展到可以同时观察两个或三个面。

  这是一节活动性很强的课,最头疼的是课前大量教学具的准备工作。我尽量避免大费周章地购买教学具,减少制作教学具工作人力、精力的投入,不因为这是公开课而进行更多的修饰。因此,课上我提供给学生观察的物品都是教室里原有的、学生所熟悉的,自我感觉这些素材与教材所提供的素材达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做到了“少投入多回报”。

  在评课环节,教师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音乐老师:学生活动时,是否可以配上合适的音乐,音乐在调节课堂气氛、学生心理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功效。

  美术老师:由今天的数学课想到了美术教学中的素描。

  语文老师:可以用一首古诗来总结概括今天数学课的内容,那就是《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忽然感觉自己所谓的“思考”如此狭窄,囿于教材的限制,囿于学科的限制,虽然在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动了一番心思,但终究是“换汤不换药”,始终是坐井观天。受教师们的启发,不由想到了以下几点内容:

  一个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数学课上讲数学,这是多年的数学教学传承下来的习惯。所以,数学课上我们听到的不是“1+1”,就是“长方形、正方形”。“数学单调、乏味、枯燥”自然而然在大家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数学来源于生活,这里的生活既可以是学生能够观察的、亲历的现实生活,也可以是学生在数学或其他学科中能够思考的、操作的学习生活。生活是开放的、综合的,数学教学同样应该如此。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有效整合是学科教学走向综合的合理途径。跨越数学教数学,朴实又丰厚,课堂教学呈现的不是一门课程的“独木”,而是学科知识之“林”。

  另一个是教师个体与教研共同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其独立性,故引发了许多教师“教学是一项孤独的工作”之类的感言。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提倡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启迪。上述案例中,说者,大胆奉献思想智慧,畅所欲言;听者,以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心态,认真倾听,产生共鸣;思者,善于从语言情感和场景变化中进行有效思考,捕捉心灵瞬间的感悟。“见贤思齐”,处处留心皆学问,多一点求贤之姿,多一颗向学之心,这样的语境充满知性、感性与灵性,纵然话题微不足道,也足以给参与者以启迪和滋养。见仁见智,不同学科的教师集思广益,不至于顾此失彼,克服了教师个体劳动的习惯性所带来的学科定式和思维定式。

  在这样的共同研讨氛围中,教师可以对彼此的教案提供反馈,也可以共同计划协调,帮助学生看到他们所学不同科目之间的联系,研究知识的局部与知识整体之间的关系,切实增强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另外,教平行班的教师还可以联合设计一课或一课的某一方面,共同备课、共同上课,或进行联动式上课等。通过有效的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防止学科分化过细、彼此孤立隔离、内容重复和脱节。教学工作不是教师个体孤独的活动,而是教师集体共同商讨的过程。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跳出课堂,跨越学科,挖掘、利用有效课程资源,实践“大数学教学观”,同时通过教师个体思考与集体商讨有效结合的教研方式,引导学生既要真正进入知识之“林”,又要能走出“丛林”,识得其庐山真面目。

  (作者顾文亚系江苏省无锡市张泾实验小学)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