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教育> 文章详情页

立足千年石室 厚植家国情怀 ——成都石室中学依托课程推进文化育人的实践探索

  成都石室中学是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堂,迄今已有2162年的历史。2000多年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无论时代如何变换,石室中学的办学地址从未搬迁,办学历史从未中断,创造了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奇迹,被誉为中国教育的“活化石”。

  学校在进行文化育人实践新模式探索的过程中,一方面注意发掘石室历史文化中与家国情怀教育相关的素材,另一方面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为当代教育教学活动所用,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了有鲜明石室特征的中学教育阶段文化育人实践新模式。

  厚植家国情怀,遵循三大原则

  家国情怀是几千年来扎根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支柱。石室中学以厚植家国情怀为核心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在实践探索中始终遵循“显隐结合、以隐为主;外促内生、内生为主;传承融合、创生转化”三大原则。

  一是显隐结合、以隐为主。“显”为知识传授、灌输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性;“隐”为渗透润泽、体会感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显”的基础上强化“隐”的作用发挥,强化学生育心铸魂的能动性和责任感,将家国情怀教育体系与知识教育体系相贯通,在潜移默化中全面渗透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千名学生讲校史”活动为例,学校挖掘梳理石室文化中关于家国情怀的素材与资源后,以十八处标志性的校园景观进行呈现,并组建了学生义务讲解员队伍。通过讲述石室故事,学生对石室文化、天府文化、中国文化的理解愈来愈深,其认同也愈来愈强。

  二是外促内生、内生为主。外促表现为“教师导向、组织推动、社会目的”,要求必须履行国家意志;内生则表现为“自主导向、内需推动、个人目的”,关注活动参与和学生的感悟。以“城乡手拉手活动”为例,这一活动由学生干部自发组织和开展,包括商量拟定符合当前城乡实际情况的研究性课题,共同进行调查研究与报告撰写,共同完成报告分享等,均由学生自主进行。此外,爱心之旅、农村之旅、参与录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曲、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都注重引导学生参与、体悟,让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传承融合、创生转化。学校注重挖掘石室中学两千多年历史文化,融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创造性转化,为学生提供厚植家国情怀的课程、活动和情境。以“缅怀先烈寄哀思,继往开来踏征程——走进十二桥烈士陵园”活动为例,十二桥烈士之一的刘骏达系石室中学历史教师,学校每年都会在十二桥烈士陵园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献花致敬、主题演讲、庄严宣誓等环节,表达对革命先烈、石室校友的崇敬与怀念之情。此外,以演绎校园文物和著名校友事迹为主的校史文化教育,以成都博物馆、杜甫草堂等校馆共建为载体的天府文化教育,以“走进红岩烈士陵园、瞻仰校友风采”为主题的红色革命教育,均以石室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为素材,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

  立足国家课程,融入校史资源

  石室中学在文化育人实践过程中,在国家课程中融入石室校史教育,在学科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比如,在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学中,融入历史中的石室人、石室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共鸣思考,强化学生对石室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石室历史教师刘骏达烈士1948年10月积极组织成都教师罢教,开展反饥饿、争温饱斗争,1949年4月20日在组织成都教师罢教斗争中,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在狱中忍受酷刑,坚贞不屈,1949年12月7日在成都十二桥英勇就义。在教授历史必修一《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内容时,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抗日战争基本史实,还结合刘骏达烈士的事迹,引导学生勿忘国耻。在课堂教学中,以石室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有可亲、可敬、可爱之感,能有效激发学生对革命先辈和石室校友的尊敬与钦佩之情,并以他们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石室的校史教育,对石室中学的历史老师来说,是教学的常态。石室中学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的人与事,都可以成为历史课程的有力补充。比如在讲到汉武帝时,必然会讲文翁兴办教育以教化巴蜀大地的壮举,也必然会讲到汉武帝要求中央政府推广文翁的“官学”的经验,在全国郡都设立官学;在讲到戊戌变法时,必然会讲到石室校友——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刘光第,以及他们积极投身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的事迹;在讲到四川保路运动时,必然会讲到张澜、蒲殿俊、罗纶等石室校友领导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等等。

  在历史教学中有机融入石室的校史教育,让学生深刻感知“国家大历史背景”与“地方小历史进程”,充分认识国家命运与地方及个人命运本质上的休戚与共,不断增强对国家和学校历史文化的情感认同与理性认知。

  开发校本课程,彰显石室特色

  石室中学秉持厚植爱国情怀育人理念,自主开发了一套具有石室特色的校本课程,即“识石室人”“品石室文”“知石室事”“寻石室景”。

  识石室人:指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并了解石室中学的著名校友,从榜样中汲取成长的力量。两千多年来,石室中学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这里走出了司马相如、扬雄、陈寿、李密、李调元、杨锐、刘光第、张澜、郭沫若、贺麟、李一氓、李劼人、周太玄、王光祈、孙元良、郭汝瑰等一大批影响中国历史的名人。学校通过向学生发放《石室群星》图册、组织学生参与“石室口述历史”访谈、与“院士校友面对面”等活动,激励当代石室学子以他们为榜样,树立报国之志。

  品石室文:指的是让学生学习、品鉴与石室有关的诗文,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两千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文翁石室因其特殊的地位,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王羲之、杜甫、王维、岑参、宋祁、苏轼、王安石、季羡林、舒同、赵朴初等都曾为之吟诗题字。学校充分挖掘、利用与石室有关的诗文资源,把“品石室文”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开展石室诗文品读活动。在石室校园中,从楹联到石刻,从书吧到教室,随处可见石室诗文,以便学生随时阅读品学。学校还整理出版了《文翁石室诗词选》和《文翁石室古代文献资料汇编》。语文组教师以《文翁石室诗词选》为载体,在学生中开展诗歌朗诵、诗词鉴赏、楹联赏析等活动。

  知石室事:指的是让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和石室校友的重大事件。学校特别重视挖掘石室历史中体现家国情怀的重大事件,培养学生家国意识。以校史展演为例,石室师生通过角色分配、场景重构、还原历史等表演方式,将石室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如表演《石室讲经图》,展示文翁课堂讲授教育学生的场景;表演《石室十三经拓片》,讲述十三经拓片的前世今生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表演《张重民纪念碑》,表现从日本留学归来担任校长的张铮不顾一切阻力、全力推行教学改革的执着……

  学校还借助社会资源,共同开展“知石室事”相关活动。如:携手成都博物馆开设“天府文脉展”,选拔76名石室学生向全国游客进行义务讲解,让学生深入了解以文翁兴学为起源的天府文化的发展脉络,弘扬天府文化;组织师生参加央视《国家宝藏》节目录制,深入了解“后蜀残石经”(又名“石室十三经”)和“文翁石室”的前世今生。一名参与节目录制的学生说:“作为一名石室学生,能够在央视的舞台上和大家一起守护后蜀残石经、守护千年薪火、守护中华文明,这是我一生的骄傲与荣耀。”

  寻石室景:指的是了解遍布石室校园的各处文化景观,以及有着石室人足迹的校外景观。近年来,学校通过十八处标志性校园景观的呈现,强化环境育人功能。刻于石碑之上的清代顺治年间的学校条规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受之图书馆承载着校友余受之先生的爱校荣校之情;沫若园建筑上悬挂着校友郭沫若于1957年题赠母校的楹联“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技艺,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这副楹联如今已成为石室师生每周一升旗仪式上高喊的誓言。

  石室之景,在校园之内,更在校园之外。教师们带领学生参观郭沫若纪念馆,体味其创作“大河前横流水今日,生气远出明月雪时”的一腔正义和不屈傲骨;参观李劼人故居,品味被誉为“中国的左拉”文学创作的无限魅力;参观“新心学”创建者、现代新儒学代表贺麟的故居,感受哲学的魅力,提升人生的品位;带领学生参观成都人民公园保路运动纪念馆,寻访保路运动领袖校友蒲殿俊、罗纶的身影,深刻体会保路运动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些有着石室烙印的独特景致,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爱国的种子,也为培育家国情怀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系成都石室中学田间 赵清芳 李保诚,本文系成都石室中学“立足千年石室,厚植家国情怀:‘一核两翼五策略’文化育人实践探索”课题研究成果)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