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实验小学始建于1903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丰厚文化底蕴、浓厚校园艺术氛围的公办六年制小学。现有教学班53个,学生2356人,教职工131人,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潍城区实验小学人为学校发展呕心沥血,教学研究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动感中队等多项荣誉称号,承担的国家级别课题“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高培养研究”、山东省规划课题“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4’数学立体化课程研究”通过专家鉴定结题。
学校始终坚持以构建优质高效课堂为载体,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校本教研,进一步开展个性化高效课堂研究。近年来,在潍坊市教科院和潍城区教科研培训中心的指导下,学校深入开展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项目实施与研究。围绕“怎样使目标制定更加精准到位、评价设计更具有指向性、活动设计更能达成学习目标”等问题,经过多次实践、论证、打磨,最终形成了设计过程可视化、环节落实可操作、教学达成可监测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课例设计体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5个环节明晰教学目标
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定的是教学目标,“教学评一致性”研究遵循解读课标、分析教材、思考学生、核心素养渗透和目标叙写5个环节来执行。解读课标是指首先查阅本节课的课标要求,然后根据课标要求从行为结果、表现程度、行为条件3个维度进行解读。教材分析则是指对教材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纵向是指联系前后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横向则是指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与整合。思考学生则是指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和教师教的角度综合设计教学活动,思考如何做能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核心素养渗透则是要确定本节课涉及的学科核心素养,巧妙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相关核心素养。最后是遵循3个原则完成目标叙写:结构完整、语言简练、目标定位精准且能实现可视化、可操作、可理解,并将制定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4个步骤落实评价任务
根据转化的学习目标,通过4个步骤设计指向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一是翻译学习行为。把“结果”翻译成学生的知识、技能、理解3个层面的学习行为。二是设计评价任务。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设计能够表现出这种学习行为的评价任务。三是创设学习活动。根据评价任务创设相应的学习活动。四是制定评价标准。根据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课时总评价标准和分环节评价标准)。
3个融合优化活动设计
在进行活动设计时,要思考如何把课标要求、评价任务及评价标准融入到活动当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达到学习、练习及提升的效果。首先要围绕学习目标,分析学习内容,基于学生学情,确定本课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然后针对本课的关键问题,确定评价任务,构建活动框架,将评价任务嵌入学习活动中;最后再结合评价任务和课时总评价标准,设计详细的指向目标达成的分环节评价标准,要做到标准尽可能量化、叙述简洁易懂、分级体现层次共3个标准。
通过对教学目标、评价设计、活动设计3个环节的研究,形成的“543”课例设计流程,做到了三者的相互融合、一一对应,实现了以终为始、逆向设计。使活动设计、评价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从而避免了学习目标大而空、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教学评价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教学评”提升教学效果
通过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课例设计流程的行动研究,学校教学设计已经有以下几点成效:一是初步形成了通用的课例设计流程。经过多学科教师的共同实践研究,已初步形成能够广泛应用于语文、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各个学科的课例设计流程。二是引领教师走上研究之路。通过该项目研究,学校教师逐渐由传统教学向研究型教学转变,形成了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科研的良好氛围,教师团队的研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三是构建了优质高效的课堂。学校教师多次在市、区级活动中进行公开课展示,其中部分优秀课例荣获了多个奖项,仅2020年,学校有78节教师执教的优秀课例获省、市、区级奖项,其中两名教师荣获潍坊市课堂大赛一等奖冠军。
未来,学校仍将继续走好教学研究之路,努力将“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做到极致,力争为潍城区百姓创办一所家门口满意的学校,为潍坊市民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砥砺前行。
(张进兰 栾静 马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