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鲁迅美术学院 聚焦区域性资源 打造美育实践新体系

  高校美育实践以立德树人为本,不仅推动艺术学科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注重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成为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全国高校数量多、分布广,不同高校在美育实践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校而宜,呈现出高校美育向本土资源延伸的现象。鲁迅美术学院积极探索区域性的美育实践,充分利用自身学科基础,在大美育的背景下参与艺术教育改革,充分利用地方性资源,并将美育扩展到社区、田野和文化产业创新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美育实践体系。

  以美育人——

  全面开启教育教学改革

  鲁迅美术学院紧密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培养文化创意产业和美术理论应用型人才,形成了“德育为先,美育为要,实践为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比重,培养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引入柔性工作室制度,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合作模式开展诸项实践活动,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高效提升。如艺术策展工作室师生共同举办校内外艺术沙龙展,整理、发布沈阳市内艺术展讯;美育工作室依托沈阳市内文化机构进行美育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举办各项美育活动。

  建立产学协同创新机制,学院与辽宁省多家文化企业和地方政府部门建立校企、校地合作关系,以项目带动实践教学,引领学生参与到专业实践中。在校企合作中,与企业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人才储备库;在校地合作中,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全方位联系,成立“辽宁中韩文化创意产业高层次教育合作中心”“辽宁艺术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基地”“沈阳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文化创新平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与格局。

  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鼓励学生留沈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同时,为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人文学院鼓励师生结合辽宁省内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参与各项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奉天记忆,百年回眸——关东影视城文化艺术节”“辽宁艺术旅游街区”“‘温度计划’66号艺术仓社区美术馆振兴策划方案”等30多项创新创业项目获省级以上奖励。

  以美铸魂——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鲁迅美术学院在美育实践中强调意识形态的正确导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通过追溯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资源与优良传统,由点及面,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性质、价值取向上的统一性,塑造学生高尚人格。多次在区域内开启红色之旅,组织师生共赴东北抗联一军遗址群、东北抗日义勇军纪念馆、抗美援朝纪念馆等革命纪念馆和遗址参观学习,以美术创作和写心得的方式表达所思所感,更深刻地了解革命文化,继承革命精神。

  学院还通过弘扬地域文化精神,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组织学生了解雷锋事迹,把握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时代特征,进一步增强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的主动性。同时成立“雷锋班”,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访慰问经济困难家庭,资助生活有困难的群众,为其购买生活必需品;在疫情防控期间响应国家号召,作为白衣志愿者深入抗疫一线,形成雷锋精神与伟大抗疫精神的完美结合。

  运用校史资源承袭与弘扬红色基因,激励师生赓续红色血脉,讲好鲁艺故事,传承鲁艺精神。通过展览、访谈等方式对鲁艺精神、鲁美校园数十年间变迁和在鲁艺的学习生活故事进行挖掘、整理,对从延安鲁艺到东北鲁艺的鲁艺精神产生深层次的认知。

  以美践行——

  师生携手以美育服务社会

  鲁迅美术学院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师生强化服务社会意识,增强美育实践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从而真正承担起“为艺术、为文化、为城市、为乡村”的社会担当。将高校艺术资源进行整合、转化,并提高相关学术成果服务社会美育的应用性。开展了诸多美育实践活动,帮助建设区域公共文化。策划了东北地区首个高校毕业季、首届辽宁省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首届沈阳高校优秀艺术作品展、首届沈阳艺术院校毕业季和首届沈阳创意设计大赛等,增加区域美育实践途径。

  依托资源优势,打造众多艺术展览和文化产业IP,如星星文创市集、破冰艺术计划、寻璞艺术计划、儿童美育开放日、鲁美师生作品拍卖会等。一方面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提高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质量,将艺术普及到更广泛的在地社群,助力公益服务;另一方面为校内外青年艺术家提供交流、展示与宣传机会,为区域内青年创作者提供动力之源。帮助提升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师生以团队模式与沈阳市宣传部门合作承担“沈阳四条文化主线文商旅融合发展研究”项目;与沈阳市文旅部门合作,策划沈阳市艺术节;与沈阳市社科联合作,策划中国沈阳文创赛;与和平区政府部门合作,策划三好街文化产业联盟。

  积极推动艺术乡建,将美育融入乡村教育,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助力城乡协同发展。学院师生组成的爱心团队作为志愿者到辽宁省内的朝阳市、义县、沈阳市苏家屯区等地进行文化墙绘制,并帮助建立了农村民俗博物馆、文化采风写生基地等文化项目,实现了乡村的审美改造与文化资源转化。(胡乃斌 李宝荀)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