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济宁学院多举措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就业和育人目标的实现,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课堂教学需要根据不同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定位不同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学校特色教育模式。济宁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调研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和社会需求状况,参照行业、企业相关标准,将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产出导向、立德树人、学生中心、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协同育人,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本文系济宁学院教改项目“基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的《写作》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加快推动融合创新

  积极打造智慧课堂

  信息化对推动教学改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济宁学院致力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经过几年努力,建成了集设备管理运维、教学质量控制、场地集中调度、大数据综合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教学管理服务平台,2021年9月被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授予全国“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称号。学校积极抓实教学融合创新,实现授课、学习、管理、评价多元融合创新,打造智慧课堂。济宁学院以线上学习平台为集结点建立师生线上教学联系,同时配合选用慕课平台、腾讯课堂等其他教学平台。教师制作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视频发布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引导学生在课前在线观看教学视频、学习课程网站资源做好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步开启智慧课堂,运用学习平台在线签到功能确保学生遵守课程学习纪律,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在线学习,教师随时查看学生学习情况。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在线上布置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回看直播视频复习,并利用QQ、微信实时答疑,随时掌握学生对授课信息的理解程度,探索实施的“授课视频+课件+线上讨论答疑+在线作业”的教学形式在学校大多数课程教学中得以应用。为防止学生上课期间出现影响学习成效的行为,教师在线教学时采用多种方式来提升课程教学黏性,通过精心制作包括数十个课程教学音频在内的课程学习音频专辑,发布在平台上,通过QQ群、微信群、学习通课程通知等形式将专辑网页版分享给学生,方便学生在课程预习、复习等过程中把握学习要点,提升自主学习成效。济宁学院线上智慧课堂得到快速发展,软硬件设施得到不断完善,特别是线上雨课堂与学堂云集聚各方面的资源条件,在线上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积极推动教学创新

  不断优化课程设置

  济宁学院要求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聚焦社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和学生全面成长需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充分考虑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便于培养出更多优秀毕业生。学校以产出为导向,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支撑培养要求的达成,培养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大力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和社会适应度,全面提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学校出台了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过程、执行和调整要求与程序,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与权威性。积极推动课程教学改革,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增加课程学习的挑战度,拓展课程深度,提高课程综合度。着力建设优质通识教育课程,精心打造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科学设计并扩充专业拓展课程,强化建设实践课程。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支撑与催化作用,实现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互动互融、互补互促。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开设辅修专业,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济宁学院健全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重视学习过程考核,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探索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原则上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考核总成绩中的比重不超过70%。推进教学信息化改革,推动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积极引领和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聚焦教学质量提升

  推动课堂模式创新

  济宁学院在丰富学习方式上下功夫,教师重视教与学的行为设计,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行为方式和活动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体验、操作、探究、实践、协作的过程,以此引发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优化学生的过程性体验,增强知识的对话性建构,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教师大力提倡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性学习,基于情境、问题导向,让学习与生活相融合。同时,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倡项目式的研究性学习,突出“联结、生成、迁移”三大学习要素,重视个体学习经验的情境迁移。开展形式多样的混合式学习,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济宁学院在提高作业品质上下功夫,不断优化作业训练,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创新作业内容,设计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作业、综合性作业等,提倡分层作业。济宁学院积极推动校本题库建设,根据课程知识图谱进行知识点标注、精准化分析。实行教考分离,既推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性,也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济宁学院积极用好课堂教学研讨这把利剑,集聚各方智慧,借助专题研讨,既交流了思想,又对课程设计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找到一条适恰的教学之路。学校经常性组织课堂教学改革沙龙活动,扎实认真地开展说课、看课、评课和高效课堂的研讨等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名师、教学能手在高效课堂推进和提升进程中的带头引领作用。注重改革课堂评价方式,坚持“以学评教”,紧紧抓住“四个关注”,即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关注课堂教学思维、关注课堂教学效果,使课堂真正变成教学的主阵地,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收获。加强课堂监管和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督导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完善巡课制度,将现场推门听课和视频巡课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改进。实施教学督导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多主体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职称评聘直接挂钩,以评促教,以评促优。一系列创新举措,让济宁学院逐步探索出一条教学改革创新的全新路径,更好地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青年人才。(孔波)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