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山西大学: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薪火相传 踔厉奋发 山西大学: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表里山河,钟灵毓秀。桃李芬芳,文脉璀璨。2022年,山西大学迎来120周年校庆。在历史文化灿烂的三晋大地,这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历经沧桑两甲子,与时代同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启程“第二个一百年”的时刻,以崭新的姿态,踔厉奋发,迎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

  百廿年树蕙滋兰,两甲子春华秋实。山西大学始终把“应国家之需要”作为历久弥坚的精神内核,与祖国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共奋进,铸就“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光荣传统,形成“勤奋、严谨、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唱响时代壮歌,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和布局贡献了力量。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抢抓发展新机遇,不断续写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

  砥砺奋进,百廿年历程彰显荣光

  山西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与北洋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共同开启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学校创办的山西大学堂译书院,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化驿站”。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大学倡导“思想开放、学术自由”,名家云集、人才辈出,中西文化兼容并蓄,办学质量享誉海内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学校师生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革命主张。1926年,学校成立了党支部,成为山西早期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场所。

  全面抗战爆发后,山西大学辗转多地,坚持办学;师生投身抗战,赤诚报国。老一辈革命家专门到学校宣讲党的抗日主张,领导和推动山西抗日斗争。众多师生奔赴前线,参加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青春和生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山西大学励精图治,砥砺奋进,形成了文、法、理、工、农、医6个学院,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综合大学,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三晋大地。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西大学法学院改称财经学院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并入北京大学,冶金工程系并入北京钢铁学院,纺织工程系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独立建院,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大学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改革发展步伐。作为山西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学校先后成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大学、首批省部共建大学,取得了博士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科技大奖等一系列突破,为实现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进入新时代,山西大学驶上了发展“快车道”。学校紧紧抓住部省合建、“1331工程”等机遇,以创建“双一流”为抓手,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对口合作高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战略合作,加快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向着跻身中国优秀知名大学行列的目标高歌前行。从2012年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到2018年成为部省合建高校,再到2022年昂首迈进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山西大学初心如磐、步履铿锵,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从地方大学到高等教育“国家队”的历史性跨越。

  创新机制,厚筑育人育才根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办好的教育”作为办学治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获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42个专业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立足于为基础学科培养拔尖人才的国家战略需求,依托物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建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贯通化、学术化、开放化”的全过程培养模式,试行“优才计划”,让更多优秀拔尖学子脱颖而出。打破学科壁垒,先后开设初民学院“文学+史学+哲学”文科试验班、“应用化学+生物科学”理科试验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学”工科试验班,探索“2+2”与四年一贯制学制、学业导师制、导生制,逐步形成文、理、工专业交叉培养模式。聚焦培养面向能源环境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程芳琴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提出“服务需求、回归工程、创新为本、能力为基”的育人新理念,探索“因需施教、因研施教、因技施教、因制兴教”的“四位一体”育人新方法,构建“四方联动、平台支撑”的育人新生态,着力打造地方高校政产科教融合的示范样本。与北京大学共建云冈学研究中心,致力于高层次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的人才培养,入选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为国家培养“文物全科”本科专业人才。

  为有效推进物理学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学校成立“三立学院”(“三立书院”),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国内领先、富有区域特色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探索“学院+书院”的“双院”育人模式,实施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改革,打造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新高地。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完善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实行启发式、研究性、联合式教学,为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提供坚实保障。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国内外交流优势,不断推进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基础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加强专业课程教学建设,积极开展“金课”建设。7门课程获得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认定,64门课程获得山西省一流本科课程认定。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一体建设着手,推动课堂从单向度的知识传授向立体化育人转变,先后开设300多门通识课程,打造15门“感知山西”系列通识课程,涵盖文、史、哲、理、工、经、管、法、教、艺十大学科门类,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学校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通识+专创+科创+思创”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大力倡导“学赛创”一体化,努力培养创新人才。建有国家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入选首批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等比赛中屡创佳绩,获得国家奖项近130项、省级奖项2100余项,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赛事中先后获得金银铜牌10余枚。

  精诚担当,科研强校矢志报国

  学校持续在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上下功夫,在科研上做大文章,推进科研强校,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等,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科研工作新局面。

  努力打造优质科研平台,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教育部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教育部门工程研究中心、3个“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超算(太原)中心、山西省黄河实验室等一大批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任务,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舞台,科研强校成为共识,成为学校强力发展的新动力引擎。

  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日益增强。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国家科研奖项近30项。“十三五”期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重点项目1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06项。

  “十四五”期间,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大力强化产学研合作,努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科技山西,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建设,积极参与山西北大碳基薄膜电子研究院、合肥国家实验室等项目建设,使学校成为山西对接国家科技重大战略布局的“桥头堡”。服务经济山西,扎实推进杏花村学院、合成生物学学院、大地生态环境产业研究院、山西酿造产业研究院、金融研究院等一批产业学院(研究院)建设。塑造人文山西,建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云冈学研究院、长城生态文化研究院、山西信访与社会治理研究院、山西省地方立法中心、山西省旅游研究中心等一批支撑平台,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文化引领方面的独特作用。建设绿色山西,依托国家环境保护煤炭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山西黄河实验室、大地生态环境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助推山西生态文明建设。振兴乡土山西,发挥乡村振兴研究院、杂粮营养与健康研究院、农业循环工程研究院等平台的作用,承担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等国家或省级重大调研项目,为山西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助力健康山西,利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山西省实验室、晋药标准化与资源利用研究院,建设融“预防—康养—旅游”为一体的大健康服务体系,助推山西健康事业发展。学校入选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高校,山西大学科技园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立足服务党的治国理政和文化传承创新,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理论成果,在助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发出山大声音,贡献山大力量。

  追求卓越,建设一流学科

  进入新时代,学校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内涵式发展理念,推动学位点优化调整,动态撤销博士、硕士一级、二级学科授权点18个,调整增列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3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学术学位授权点全部实现了一级学科统筹,推动学科“瘦身强体”。同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调整设置了社会工作、电子信息、土木水利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和领域,自主设置“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草生物学、环境生物医学、材料化学、应用催化、言语交际学、中国民间文学、云冈学”等目录外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学科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匹配,人才培养规格更加清晰。基本形成“学科覆盖面宽、文理学科见长、基础学科优势突出、应用学科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科架构。

  哲学、物理学学科在科学技术哲学、量子科技两个前沿领域凝练学科方向,锚定目标,久久为功,经过几十年的顽强拼搏,奠定了国内的优势地位,获得了与世界对话的初步能力,同时也契合了国家在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布局,双双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充分发挥一流学科引领带动作用,借鉴和利用一流学科建设的经验启示和标杆效应,搭建多学科交叉复合研究平台,探索有组织的学科建设发展体系,形成整体拉升、全面发展的学科发展态势。学校化学、工程学、材料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农业科学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个学科入选山西省“1331工程”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煤电污染控制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学科群”“土壤污染生态治理学科群”“智慧物流管理学科群”3个省级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获批建设。

  在“办好的教育”“做有用的学术”教育理念指引下,“十四五”期间,学校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支持计划”,持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地位;实施“双一流学科高峰引领计划”,全力推进哲学、物理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实施“学科高原建设计划”,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古学、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特色优势学科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实施“一流学科生态体系建设计划”,扎实推动学科协同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力争建成一流的学科生态体系。

  坚守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

  山西大学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好新时代“教育三问”,打通思政育人“最后一公里”,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用“1+7”工作体系打开思政工作新局面,围绕立德树人一条主线,全力构建由7个子体系组成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十大育人工程”,努力使思政工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近年来,“立心铸魂励志成才砺行奉献”基于大学生全面成长的实践育人体系、“砺心、励志、力行”的精准资助育人体系先后获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山西大学晋剧艺术文化传承基地入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培育1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4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经济与管理学院入选国家教育部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学校入选山西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点和理论宣讲示范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

  学校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作为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两个重要抓手,扎实提升思政育人成效。打造思政“金课”,坚持集体备课制度,“思政引领晋步”集体备课行动入选国家“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任务。获评“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优秀理论宣讲报告”。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哲学概论”“大学物理”入选首批国家教育部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环境生物学”“信号与系统”“科学技术哲学概论”等6门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应用好实践课堂和云端课堂,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山西大学红色精神寻访实践队荣获“全国百佳优秀范例”“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红色精神寻访实践项目”入选优秀推广成果。学校团委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校史青运史研学实践队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积极开展“有画面”的思政教育,持续加强网络思政工作,努力打造有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情感厚度的网络育人阵地。学校被认定为国家教育部门网络文化建设示范高校。

  团结奋斗,再创时代新辉煌

  实现高质量崛起,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学校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师生,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抓好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不断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抓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党建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深度融合。坚持“一切工作到党支部”的鲜明导向,创新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不断提升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把基层党支部建成引领保障教学科研中心工作的坚强战斗堡垒。

  学校按照“一一二三”发展思路,围绕“一条主线”、明确“一个目标”、突出“两个理念”、推进“三大任务”,奋力谱写山西大学高质量崛起的新篇章。“一条主线”,就是紧紧围绕“高质量崛起”这条主线。“一个目标”,就是“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跻身中国优秀知名大学行列”。“两个理念”,就是“办好的教育”和“做有用的学术”。“三大任务”,一是持续营造活跃学术文化氛围,坚守大学的精神和使命,鼓励质疑与创新,鼓励个性发展,坚持学术自由,营造活跃的文化氛围,形成学校搭台、学者唱戏、自信开放的特色山大文化,让师生享受学术争鸣、追求真理的文化盛宴;二是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毗邻京津冀的区位优势,融入京津冀发展圈,深化与区域内一流大学的战略合作,把山西大学高质量发展与山西省奋力争先发展拧成一股绳、下成一盘棋,同力同行、同频共振;三是完善基于“信任”的大学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师生为本的制度体系,推进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统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25年,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内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完善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初步形成,整体办学实力明显提升,建设国内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初见成效。第二步,到2035年,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成效更加凸显,核心竞争力大幅跃升,学校跻身中国优秀知名大学行列。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建校150周年之际,学校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整体办学水平达到新高度,建成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

  双甲子砥砺前行,百廿载同心致远。伴随着民族复兴的时代强音,学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带着新使命走向新征程,抓住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战略机遇,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奋力开创高质量崛起的新局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这个伟大的时代,山西大学正在全面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奋力跻身中国优秀知名大学行列,向着21世纪中叶建成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高歌前行。(翟林)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