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产教科融合建设高水平无人机专业

  同频·迭代 打造职教育训高地与创新平台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产教科融合建设高水平无人机专业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的大潮,无人机产业作为现代航空航天技术与网络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融合,形成发展迅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众多行业通过“无人机+”增值赋能。无人机装备对提升国家安全的作用更加突出,国家对无人机高端人才的需求越发紧迫。

  面对时代需求,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勇担使命,把教育教学放进国家需求和产业发展的空间考量,与时代同频、与产业同频,直面无人机专业建设的短板,创新构建产教科融合的高水平无人机专业,让专业“长”在产业链上,培养了一大批无人机产业急需的“有航空报国情怀、有追求卓越理想、有好学乐学学风、有坚毅笃行品格、有扎实知识技能、有优秀职业素养”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如今,学校无人机专业入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专业,着力打造无人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育训高地与创新服务平台。

  溯源·淬炼·改革创新

  2013年,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实施“航空高端技能型人才计划”,在国内率先开展无人机装试方向专业人才培养;2016年,为了适应“翼龙”等无人机研制的需求,服务装备“走出去”,正式开设专业;2017年,承担部队定向培养无人机士官任务。

  自无人机专业建设以来,学校精准对接强军与产业发展需求,衔接育人与育才需要,系统设计,融入产业,聚资源、建平台,根据业态变化动态调整专业,通过供需高效无缝对接、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特色课程体系、打造科教融合创新团队、聚集产教科融合育训资源、实施高效课堂改革、建设产研“两院”,与产业共育人、共创新、共生长,实现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科教助推产业,全方位全要素实施产教科融合建设高水平无人机专业,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历经10年的潜心探索实践迭代,无人机专业从被动配合、主动适应到创新引领,从专业方向发展到覆盖无人机全产业链的培养体系,实现了“四个对接、四个增强”:融入产业,实现专业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高效对接,增强了专业适应性;“三链映射”创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特色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精准对接,增强了人才培养适配性;将育人与育才融合对接,全要素实施高水平无人机专业内涵建设,增强了专业教书育人水平;建设产研“两院”,专业与产业深入对接,增强了专业创新服务能力。校企、师生共研课题、创体系、建标准,既解决行业企业痛点难点,又形成高质量融合资源与平台,也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促师生创新能力培养,助推产业生态建构。专业服务强军战略,已为部队定向培养900多名无人机士官,得到部队高度认可;专业服务装备“走出去”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标准与体系已被行业应用,众多毕业生成为无人机领域先行者;专业服务社会需求,已形成高水平无人机专业建设成航模式雏形,被主流媒体报道推广,引起广泛关注。

  探索·实践·优势路径

  发现问题是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无人机专业直面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适配度低、供需对接不畅、专业定位不准,课程、师资、资源等专业内涵建设不足以支撑高端产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科研途径不畅、团队水平不高、与产业需求脱节、不能有效反哺教学等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使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到实处。

  ——融入产业,与产业同频共振,适应业态变化,精准专业定位,破解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适配度低、供需对接不畅、专业定位不准的问题。

  融入产业,携手头部与优势企业发起成立航空产教集团、无人机产业协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政行企校合作平台,实现供需高效对接。对外对接产业发展和强军需求,适应业态变化,抓住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岗位,建构产业链、岗位链、专业链映射模型,动态调整,设置专业方向,创新覆盖全产业链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对内衔接核心岗位、职业标准、“1+X”职业技能证书标准、竞赛和多元化生源要求,打造岗课赛证创融合的“平台共享+进阶并行+拓展互选”特色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精准定位。

  ——全方位全要素实施高水平无人机专业内涵建设,破解课程、师资、资源等专业内涵建设不足以支撑高端产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

  强化科学规划,系统设计,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四有军人”要求与“航空报国,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融入专业培养,促进育人与育才融合。引进总师、技能专家,送培骨干教师,校企共组“双带头人”教学科研团队,实施教学改革、产业与应用技术研究,提升创新能力,打造专兼结合的结构化教学科研团队。此外,凝聚资源,建设虚拟仿真中心、产教融合基地等虚实结合的校内外育训基地;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优化课程,以课程思政、创新创业示范课引领高效课堂改革,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开展教学,让能力在活动中递进提升、知识在应用中内化于心,课堂思政、职业素养贯穿始终;建设包括新形态教材在内的30余部教材;建设新型无人机产业学院,与企业、军队联合制定分类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分类分层教学与人才培养。政行企校协同,建设融合创新服务平台,与行业、企业、研究所共建联合实验室、适航与标准研究所等平台;校企共组团队,师生共同参与项目,研课题、创体系、建标准;建设省级面向无人机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创新服务平台,推进混合所有制无人机应用技术研究院建设。构建“岗位为核、过程为主、能力导向”的评价体系,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探索建设无人机产业学院与无人机应用技术研究院,破解科研途径不畅、团队水平不高、与产业需求脱节、不能有效反哺教学的问题。

  落实国家职教改革,基于产教科融合,创新机制,建立产研“两院”,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拓宽办学实体,促进“四链”有效衔接,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创新的“产教科融合”建设高水平专业新理念,打造了“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科融合顶尖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汇聚各方资源,夯实高水平专业基础,实现专业与产业共育人;科教融合,多方共建平台,校企、师生共研项目,实现专业与产业共创新;产教科融合,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科教助推产业,实现专业与产业共生长。

  创新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特色课程体系促使无人机人才培养定位由无人机的生产者、保障者向无人机全产业链的装调者、维保者等转变,技术技能能力培养由单一能力向“交叉”“复合”转变。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和强军需求,创新覆盖全产业链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专业与产业发展高度吻合。衔接岗位要求、职业标准等育人需求,创新“平台共享+进阶并行+拓展互选”的特色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岗位要求、教学内容体现产业主流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紧扣时代脉搏。

  创新的产教科融合高水平无人机专业整体解决方案,“融入产业,建构平台,深耕内涵,引领发展”,设计、实施专业建设系统工程。融入产业生态圈,适应业态变化,精准专业定位;聚资源,共建技术技能育训高地与创新服务平台,校企共组团队,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实施,研课题、创体系、建标准,既解决行业企业痛点难点,又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产教科融合资源与平台,打造了一支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助推产业生态建构。

  成果·运用·春华秋实

  一路走来,随着产教科融合建设高水平无人机专业的持续深入推进,学校在人才培养、“三教”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适应强军与产业发展需求,育人与育才有机融合,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适应性和适配性显著增强,专业快速发展,在校生达1300人,学生获国家、省部级奖项80余项;毕业生成为无人机生产营运的骨干力量,在“翼龙”装试与技术服务团队中占比超过80%;近三年专业学生就业率超过98%。

  “三教”改革方面,打造了一支行业专家领衔的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其中7人入选国家教育部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8人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人入选全国“航空职业教育教学名师”,无人机教学创新团队获得2021年度“四川省最美教师团队”荣誉,并获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奖项4项(一等奖2项)、“1+X”优秀师资团队,教师党支部入选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单位。近三年承担各级教学研究课题20余项,实施高效课堂改革,建成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示范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出版航空职业教育规划教材2册、新形态教材7册,自编校本特色教材20余册。校企共建无人机产教融合基地、综合试验试飞场、虚拟仿真中心等虚实结合的校内外育训基地。

  此外,专业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打造省级无人机创新服务平台,完成无人机服务规范地方标准5项、IEEE1936.1无人机应用框架等国际标准3项,校企协同开发“翼龙”无人机适航体系和维修执照体系,参与制定无人机专业教学标准及国家职业标准,聚焦无人机产业“卡脖子”问题,承担包括省级多个重大项目在内的50余项研究项目,获授权专利150余项(发明专利15项)。专业已完成区域内十多种无人机及载荷的试飞测试服务,每年承担无人机驾驶员及行业应用、部队、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达3000人天。

  未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无人机专业将持续瞄准国家需求,紧跟前沿发展,深化产教科研融合,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昂扬的姿态承载社会与时代期望,为我国无人机产业释放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何先定 刘建超 王思源 王强 刘艳磊)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