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广州体育学院 创新思政教学模式 提升学习实践参与度

  作为立德树人的铸魂工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不断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以适应当下时代的变化与新形势的要求。广州体育学院创新思政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和实践参与感为旨归,在不断探索体现时代特色、符合思政课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接受规律上下功夫,收获了良好的成效。

  将“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学院将“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和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带领学生从历史中获得奋进的不竭动力。

  学院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思政教学,让学生回望过去的奋斗之路,眺望未来的前进之路,从历史中获得精神启迪,从经验中提炼克敌制胜的关键,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四史”铸魂补钙,涵养精神。从“四史”中挖掘宝贵的思政育人案例,促进思政教学内容的创新,学校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红色历史和文化精神,不断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红色革命精神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将“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对育人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大力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结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的育人模式,让“四史”活起来、动起来,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不断增强对红色文化学习和实践的参与感。

  依托共建基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当务之急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拓展育人渠道,善用社会大课堂,推进思政课“在课堂上讲”与“在社会中讲”紧密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开辟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学院在开展思政课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不仅将思政课教育落实在学时和学分上,而且积极整合地方红色资源和社会力量,实施“校地结对,实践育人”计划,依托博物馆、纪念馆、社区、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等机构,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打造鲜活的思政课,形成各具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版图。

  通过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实践,学院拉近了思政理论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在思想上达到了共振、在行动上保持了一致。学院把大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作为衡量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让大学生真正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近人民群众,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大课堂学习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通过实践学习把思政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学院进一步加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力度,积极探索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制定合理的考核细则和考核标准,为提高大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良好环境。

  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

  创新思政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不断挖掘具有专业特点的育人资源。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积淀着我国体育人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展示了体育人不放弃理想与信念的坚守与奋斗。学院从中华体育精神中发掘育人要素,把奥运精神、女排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融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中华体育精神反映着中国体育的价值导向和文化追求,不仅是中国体育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体育高等学府,学院着力发挥资源优势和学科特色,从思想形成溯源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的精神血脉,深刻领悟中华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追求和内在一致性。

  学院在育人实践中深刻认识到,中华体育精神浸润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永不枯竭的精神力量,对于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来说,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学院积极从中华体育精神中汲取思政育人元素,让思政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建立血脉相连的深层联系,筑牢学生理想信念之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专业发展,不断引导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体育精神,与此同时在学习和实践中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服务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和健康事业,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而努力奋斗。(许真)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