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成果展示

  “匠人之师”扬风帆 再踏层峰辟新天 ——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成果展示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是助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生力量,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和技能支撑。

  近年来,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及相关文件精神,紧紧锚定创建“江苏省领航学校”目标,坚持以生为本、质量至上、服务为要的宗旨,以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实施路径,全力推进领航计划项目建设,努力将学校打造成区域职教的高地和样板。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专注于“进”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鉴往事,知来者。基于当前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大多受制于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不完备、教育理念不深入、教学设计不精准、专业培训不系统、专业发展不明确等因素,学校广泛开展学习调研、政策研究和项目策划,全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速提质实现新跨越。

  重视“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学校完善落实《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及管理办法》《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有关规定》。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分层分类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标准,合理安排各层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比例。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技能人才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求,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分级培训,遴选优秀“双师型”教师分批次赴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研修。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过程管理,将“双师型”教师培养与专业教师职务职称评聘、绩效奖励考核相结合。组织教师每年参加省、市、校级技能大赛,以赛促培。分层分类建立“双师型”教师建设标准,分别建立覆盖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的“双师素质”教师建设标准,专业课“双师型”教师建设标准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

  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学校采取建机制、搭平台、进圈子、压担子的做法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建机制,即通过建立导师引领、名师激励制度,完善技能导向与业绩导向的聘用、晋升和分配机制,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提升教师职业素质;搭平台,即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校企合作建立研发机构等,为教师搭建产学研实践平台,提高教师研发和实践能力;进圈子,即用政策和机制引导专业教师进“行业圈子”“职教圈子”和“学术圈子”,使教师在“三个圈子”中磨炼成长为本专业的“专家型”人才;压担子,即把科研和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培训服务等列入考核指标,鼓励教师在为行业企业服务中提高职业能力。

  打造高层次“双师型”人才队伍。培养一批以“六个一”为目标的高水平专业(学科)带头人。“六个一”即组建教师团队一支,在市级以上主管部门或主管部门下属的教研机构组织的教研活动中开设公开课或讲座不少于一节(次),每学期发表高质量论文不少于一篇,完成或申报主持省级课题一项,本人或指导教师(学生)获得省级以上课堂教学大赛或技能大赛一等奖一次,每学年参与企业技术改革项目或个人获得专利项目不少于一项。以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推动教师团队建设,培养高水平专业(学科)带头人8人以上,力争建设一个以上省级“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或“一体化”名师工作室。

  学校与江苏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签订了教师培训协议,并组织团队领衔人及骨干成员139名进行培训;安排166人次专业课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组织30名学校管理干部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聚焦‘三教’改革、助推院校发展”专题网络培训;遴选68名骨干教师参加省培、国培计划,组织16名专业骨干教师去企业培训;组织10名专业课教师参加“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师资培训。

  着眼于“新”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

  青年教师是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蓄水池”。为了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学校推出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在工作中对他们进行“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养、业务能力、专业水平的提升。

  “传”师德,提升青年教师政治素养。发挥“导师”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负责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政治素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争做“四有”好老师;强化青年教师团队干事凝聚力,营造和谐发展的团队氛围;在合作研究中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帮”育人,提高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在课程建设上,帮助构建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帮助制定切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教学基本规范。帮助青年教师熟悉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在课堂变革上,聚焦“职教高考”,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新方法。激发青年教师参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大赛等的热情。在专业成长上,加大与高等院校、规模企业合作力度,签订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协议,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新制定多项教师培养制度,加大对青年教师人才培养的力度。

  “带”教学,增强青年教师职业技能。导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讲课技巧等进行指导;带领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等工作,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能力,并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随班听课、课后辅导、试讲、辅助实验指导、参与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等内容。不仅如此,学校还建立“中青年教师讲堂”和开辟“中青年教师教研沙龙”专用场地,通过跟岗访学、顶岗实践等方式,重点培训青年骨干教师,在青年教师群体中树立榜样,实现了以“导”带“新”、以“新”带“新”的良性循环,有效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致力于“融”

  拓宽人才引进路径

  人才是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学校根据泰兴市“1+5+N”经济发展新格局,开展多层次的线下校企资源实体对接活动,实现园区、学校、企业多方对接服务,实现校企深度融合,针对企业优秀人才的引进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在人才引进模式上做到“三化”:一是职业教育学院化。推行“园区+行业+企业+学校”合作机制,整合学校教学资源,推动校企共建共管以企业人才为教学中心的企业学院,延伸职业学校办学空间,拓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途径、新模式。二是科研成果产业化。摆脱靠规模上效益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优先在高端产业急需领域、新技术革命领域布局,优化学校人才供给和企业人才需求匹配度。三是办学效益社会化。积极与优质企业开展双多边技术协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

  在人才专业选择上做到“三促”:一是选择处于市场前沿专业的企业人才。在专业的适应性、吻合度、前瞻性等方面能更好地服务职业学校和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二是选择处于新兴专业的企业人才。优先发展一批新兴专业(如新能源、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引进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企业人才,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三是选择在某一领域“名专强”的专业企业人才。围绕本土特色发展,引进数控、建筑、化工、机械等名专业的企业优秀人才,促进职业学校教学能力的提升。

  通过“三化”“三促”相关措施,不仅拓宽了学校人才引进路径,还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体现在育人方式方面,构建了“1233+N”现代学徒制实施模式;在教学模式方面,创新了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在培优方面,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职业培训、科技开发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实训基地与产业学院,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夯实了根基。

  聚焦于“蓄”

  打造高质量教学创新团队

  打造创新型教学团队不仅是当前高质量发展中的紧迫任务、薄弱环节,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学校着眼于教学创新团队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有序开展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打造了一支师德师风高尚、结构科学合理、负责人能力突出、教学改革基础良好、专业特色优势明显、保障措施完善健全的优秀团队。

  科学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推荐培养采取“积极宣传、个人申报、评审推荐、逐级上报”的办法,遴选遵循师德师风优先、育人实绩优先、吃苦奉献优先、发展潜力优先的原则。

  完善教师发展评价机制。对培育对象的教师授课质量、教学效果反馈、教学研究成果、师德师风评价等进行密切跟踪,委托第三方组织专家评审,并进行一个培养周期的动态评估考核,引领其在教学内容及方法手段上进行改革,创新课程教材体系和教学模式,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

  实现教学能力精准定位。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人文课程与专业课程并重、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并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优化教师团队发展方案。一是团队负责人应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经验)的专业带头人;二是制定国内一流、对标国际的团队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三是支持团队学校成员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四是支持团队企业成员兼职任教,促进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等方面水平提升;五是明确团队成员职责分工,全员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六是组织教学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分批次、成建制赴职业教育先进国家和地区研修访学;七是以创建“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等为抓手,强化教师团队建设。

  截至目前,学校已建成泰州市级教学创新团队4支(曹荣军、丁九峰、陈爱午、朱磊明),组建校级教学团队18支、技能大师工作室13个,确定省级教学团队培养对象3个、市级教学团队培养对象3个、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江苏省泰兴中等专业学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探究新时代职业学校教师所必备的能力,以破解难题的“力度”提升发展的“高度”,锻造“匠人之师”,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基。

  (何晨阳 苏辉 石卫国)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