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一主线·双驱动·四融合 ——长沙学院功能材料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作为全国首批100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近年来,长沙学院发挥高校人才、科技优势,紧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其中,功能材料专业通过构建“一主线双驱动四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新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主线”指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主线,“双驱动”指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内容迭代、创新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变革,“四融合”即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学科专业交叉、产业与教育、“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其中,“一主线”是功能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双驱动”是动力源,“四融合”为具体路径,目标、动力、路径三者相辅相成,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主线”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与课程体系

  专业践行产出导向和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新材料人”,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主线,通过分析《华盛顿协议》中复杂工程问题的7个特征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2条毕业要求,将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分解为描述和分析、设计解决、选择与使用现代技术、研究以及正确评价等5个方面,对原有的课程体系整合重组,构建了实现复杂工程问题能力递进式培养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从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到课程目标、课程大纲、课内外教学等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

  “双驱动”激发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动力

  1.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内容迭代。

  深度聚焦行业技术发展,将产业关键技术转化为课程内容,校企合作编写教材6本,如与长远锂科等企业合作编写《新型储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吸收了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特斯拉锂电池“超级工厂”与宁德时代“高镍无钴”电池和“固态电解质”等新技术,是目前国内首本集中体现锂电行业发展中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本科教材,该教材也可用于企业对从事锂电技术行业人员的培训。

  2.创新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改革。

  推行“3—5名学生+导师”的“项目团队式”研究性学习范式,倡导“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现代测试方法”等专业课教学从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讲授式模式转变为以项目实际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模式;在大一学生中实施“青苗计划”,鼓励学生“早进团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近3年来,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38项,其中国家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15项。承担课外创新项目98项,其中国家项目6项,申请国家专利12项,其中6项已获得授权,在《APPLIEDSURFACESCIENCE》《ELECTROCHIMICAACTA》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7篇。

  “四融合”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专业教师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对,协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制定专业课程思政总要求,建立专业思政要求与专业课程的支撑矩阵,构建思政元素、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大纲。立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两项、省级课程思政教改课题两项,获评“省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学生获得“湖南省百名优秀大学生党员”“湖南省优秀毕业生”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5次。

  2.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界整合能力。

  专业紧密对接先进储能材料、新能源装备等长沙市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科学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构建材料、化学、环境、物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如“材料科学基础”以金属材料的基础理论为主线,横向融合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理论,涉及物理、化学和力学等学科。学生完成横跨材料、电子、化学、环境等多学科专业省级以上创新性项目16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全部为跨学科选题。

  3.产教融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专业主动探索并实践与相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校深度融合,实施共商共建共享协同育人新举措。与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一个,共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11个,仪器设备相互开放,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设置的工程技术中心与企业专家合作开发产品,企业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和产品检测,每年约有30%的学生在企业基地完成毕业论文,80%的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科技攻关。近3年来,学生参与研究攻克6项技术难题,降低企业生产成本1000万元,优先转让企业专利3项。教师离岗创办湖南荣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气凝胶隔热材料,解决了气凝胶材料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企业新增产值5000万元,新增利润2500余万元。

  4.“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专业将“双创”教育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要素,如《功能材料创新实验教程》引入新能源行业中锂电、钠电等新型电池制备工艺前沿技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跨行业、跨领域,搭建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竞赛,全方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融入整个专业教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涌现出了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志平、湖南锦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凯和东莞市沙基姆贸易有限公司创始人郑军辉等20名成功创业的优秀毕业生。

  近3年来,功能材料专业学生平均升学(考研)率为30.5%、就业率达94.3%,从事新材料产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85.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度达96.83%,人才培养质量获得了社会高度认可。(周文军)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