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中华传统文化与辞书阅读

  中华文化源于中华文明的发育和成长,历史悠久,丰富而灿烂,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传统文化相比于其他文明、其他民族产生的文化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其中最基础的就是汉语、汉字以及由此产生的汉字文化。

  汉字的生命力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因而各种文字系统都必须具有表达形、音、义这三方面内容的功能。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汉字的造字基础是象形,以绘画来表达意义,如“天”“日”“人”这些字,当然当时也一定有读音,怎么读,我们现在也不知道了。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造字的需求越来越多,于是出现各种不同的造字方法,古代有所谓“六书”之分,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形声的造字法,创造的形声字占了汉字的绝大部分。

  按照清华大学黄德宽教授的观点,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三次重大的危机。第一次是汉字创造初期的造字危机,因为象形字要画画,很不容易造新字,造了其他人也很难辨认。只靠象形造字,新字很难产生,语言就没法进一步发展。很多古老民族的象形文字,就是因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而消亡了。中国的先民用形声字解决了这个问题,发明了音符、义符,组合出了无限的汉字,音符和义符也成为后代所谓的部首,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再到小篆的阶段,创造出数千个汉字,满足了记录的需求。第二次危机是书写危机,汉字流行以后,要求书写快速、字形简单,小篆字形很复杂,也很难写快,于是就出现了字形在书写时的简化,隶书应运而生。汉字经过隶书,再到楷书的发展,终于长期稳定下来。第三次危机发生在晚清民国时期,属于文化危机。由于西方国家对东方国家的殖民化进程,中国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失败,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认为汉字阻碍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主张废除汉字,全面拉丁化,以简便易学。拉丁化文字是记音文字,而中国方言众多,该记哪个音呢?于是推动了“国语运动”,为此还发明了注音符号来记录语音,并且提倡文字简化。解放以后,我国确定以北京话为基础,推行普通话,发明了汉语拼音来标示汉字读音,同时通过简化文字来普及汉字,实现了全民扫盲。由于全民的汉字普及,废汉字也就失去了社会基础,由此解决了第三次危机,汉字文化至今仍在蓬勃发展。

  汉字为什么伟大

  汉字是人类早期发明的延续时间最长且从未中断的文字。它有5000年的发展历程,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汉字承载了人类历史最丰富的文献典籍,具有最强大的记录历史、记录语言、记录思想的能力,并广泛传播。

  汉字既可以记音,而又摆脱方言的束缚而存在,可以为使用不同语言的族群所共同使用,造就了多族群、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认同,极大地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

  汉字依托部首而可以不断地创造新字、新义的能力,依托汉字而不断组合出新词的能力,依托大量的成语(固定搭配、固定意义、固定用法)来维系汉语表达的规范性和传承性的能力,让汉语在任何时代都能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出勃勃生机而生生不息。

  汉字易学易用,只要学会汉语,汉字就不难学了,认得500个汉字就可以扫盲,认得3000个汉字就可以正常地进行文字生活。

  汉字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历史、文学、艺术,让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异常丰富多彩、高贵典雅。同时它也适应了数字网络生活,并向全世界进行广泛传播,为各民族人民所使用。

  所以,汉字是中华先民奉献给民族最伟大的礼物,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永远珍视。中华文化所有的精髓主要是通过汉字流传下来的。所以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学习汉字是必由之路。不精通汉字,谈不上掌握中华文化。

  阅读辞书的必要性

  汉字记录中国人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思想和所见所闻,成为文章、图书,我们称为文献典籍,也可以统称为文字资料。其实这类文字资料还可以分作两个类型,一类叫信息,一类叫知识。信息是可以随时空变迁而消失的,它不具备积累传承的意义,而知识则需要积累传承、学习并反复使用。中华文化之所以独特,中华民族之所以聪慧,就是因为有几千年的知识积累下来,为后代所继承,成为丰富的精神财富。学习汉语就是继承这笔精神财富的必要途径。

  人类所有的知识积累,都是附着在文字上,并通过文字来呈现传播的。汉字的每个字、每个词都是知识的汇聚。中国人很早就懂得这个道理。中国最早的词典叫《尔雅》,收了4300多个词语,那是在战国秦汉时期就存在的一本书。到了东汉,有一个人叫许慎,编写了一本字典,是中国最早的字典,叫《说文解字》,收录了540个部首,9300多个汉字,用小篆出字头,有读音、释义、字形分析,是汉代以前几千年汉字文化的集大成的总结。《尔雅》在唐代成了经书,而《说文解字》在文字学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古人都是要精读细研的。

  这里必须要辨析一个概念,叫“工具书”。现在都称字典、词典、百科全书、手册等为工具书,好像它们就是作为工具被使用,备查备用的。这种叫法容易让人只重视其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文化性。其实,辞书不是工具,而是伴随人一生的东西。辞书有几种类型:第一种是语文类的,解决语言文字问题的,比如《新华字典》。第二种是专业类的,里面涉及专业知识、体现专业功能,比如《中国医学大辞典》。第三种是百科类的,包含各种知识。

  “典”是人人都要学、都应遵从的经典。什么样的书才能称为“典”呢?只有高水平的、权威的辞书方可称为“典”。优秀的字典、词典是专业学者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之后,提炼出最基础、最准确、最精粹的知识的汇编。每个词条都要先广泛搜寻资料,认真分析,深入研究,最后归纳、提炼出几十个字,把它讲清楚、说明白。所以编纂辞书是一件很苦的事情。陈原先生说:“词典不是人干的,是圣人干的。”主持《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工作的丁声树先生就是圣人。《现代汉语词典》成为一部经典,是一批像丁声树先生这样的圣人之功。

  优秀的辞书是多年累积的,需要长期修订、不断维护,在社会生活中积淀,在群众使用中实验。比如在19世纪50年代“癌症”的“癌”读yán,这样“癌症”和“炎症”同音,分不清楚,带来很多麻烦。丁声树先生在主持《新华字典》修订工作时把这两个字的读音做了区分,一锤定音,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华字典》到现在第12版,是70多年打磨出来的。

  辞书是需要细读的,尤其经典辞书是需要熟读、细读、精读的。《新华字典》是当代读书人阅读辞书的最好文本。《新华字典》是语言学家们数十年打磨出来的中国文化最精粹、最基础、最硬核的知识总结。如果一个孩子在年轻时就通读熟记,相当于继承了5000年中国文化的经验,可以满足今后一生所碰到的绝大多数的知识需要,因而也就打下了极为坚实的基础。如同古代的读书人要熟读《尔雅》《说文解字》一样,当代中国的年轻人就应该熟读《新华字典》。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当知青的时候,熟读《新华字典》,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

  中小学生尤其应该读经典的辞书,比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词典》。这样的积累会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打下基础。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大大提高,还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每天10分钟、20分钟的积累,学生的中文底子就打好了。有了这个基础,年轻人心中就深植了中国文化基因,为其一生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顾青 系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