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职教育> 文章详情页

打造“金课”群 建设新农科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课程建设与改革纪略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抢抓机遇,围绕“新农科”建设,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推动新一轮“质量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四个融合”

  探索打造“金课”新路径

  加强课程建设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深入研究新时代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建设标准,突出办学特色,强化“四个融合”,着力打造“金课”,搭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育课程平台。

  坚持农工融合。始终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走“农工融合”之路。以知农爱农教育为特色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开展“以立德为本,以强农为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立了“三知三爱”通识教育系列特色课程。全面启动“新农科”改革,将28个本科专业组成四大专业集群,建立了“知农爱农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农工融合教育教学体系,立项建设新农科改革项目27项,获批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2项;同时加强农业工程教育和知农爱农教育,着力打造“为农”特色。

  坚持校企融合。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培育教师队伍,不断扩展校企合作深度广度,面向未来和职场,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金课”体系。与鼎利集团联合成立智慧农业产业学院,共建人工智能、机械工程等专业;与山东和康源生物、华为、360等龙头企业共建动物医学等7个本科专业,实施校企“双主体、五共同”的协同育人模式。与山东省农科院、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济南果品研究院、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建设课程资源,两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获得国家一流课程立项。

  坚持内容与方法融合。坚持成果指向教育理念。2019年以来,开展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讲稿达标验收活动,强化课程设计,全面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开展23门课程教学综合改革、近30门课程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改革、22门课程考试考核试点改革,引导课堂形态向“以学生为主”转变。制定《课堂教学改革试点方案》,采取“试点先行+项目引导”模式,将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举办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修班,组织开展“2+2”教学模式改革,广泛开展项目式、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改革。立项省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9项,承担教改相关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2项,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一项,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坚持现代技术与多元主体融合。着眼新时代课程建设发展趋势,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信息技术应用、特色与创新5个方面提出“金课”建设标准。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元主体的深度融合,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学习分析等技术,打造智慧课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打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开展实践教学;信息技术运用到社会实践教学全过程,提升教学效果。自建课程上线山东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45门,“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被评为省一流本科课程,覆盖全国90%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受益学生1.6万名。开展课程考核改革,以考促学,增加学生课业难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以考促教,落实教师主体责任,推动教学模式转变和教学内容创新;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和效果反馈,实现课程评价多元化。

  “三名工程”

  提升“金课”新高度

  实施“三名工程”,提高“金课”含金量。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实施名学科、名专业、名课程“三名工程”建设,为打造“金课”注入了强大动力。近3年,共立项建设“名课程”项目91项。按照“分类建设、以点带面、相互促进、递进发展”的原则,以凸显农业工程特色为着力点,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引领,以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为载体,以深入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素养和解决现实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重点,鼓励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课程,鼓励和支持教师依托科研项目开设研究性、创新性课程,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加大在线课程建设,促进共享共用。出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方案》,制定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发挥优质课程示范作用,形成多层级优质在线课程建设机制,构建了适应教育发展形势、适合学校本科教学现代化需要的在线课程体系,打造了一批具有农业工程特色、展现学校水平和实力的在线开放课程。近两年,校级在线开放课程立项83项,提升了课程建设质量和现代化水平,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用。

  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完善保障体系。邀请国家“金课”负责人、教学名师、行业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帮助教师理清建设思路方法。完善职称评聘和岗位聘任等系列激励政策,激发广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加大硬件环境建设力度,建成各类智慧教室30间,从教学环境、软硬件设施等方面为师生带来全新和智慧化的“教”“学”体验,为开展“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等新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条件。

  “五金并举”

  丰富“金课”新成果

  打造线下“金课”。课堂是“金课”的主阵地。学校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讨论;倡导开展主题探究式、研究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开展协作式学习。2019年,“设施蔬菜栽培学”“园林花卉学”“果蔬加工工艺学”“管理学原理”等4门课程获批山东省线下一流课程。注重实践类课程建设,推进实验课独立设课、实验课程整合,建立基于实验项目的实验课程体系,自编课程实验实训指导书787本,与25个实习教学基地合作开展实践技能考核标准研究与建设,推行暑期学年综合实践教学改革,实践课程建设质量全面提高。

  打造线上“金课”。采用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内容为“王”、优质视频为“核”、创新生动为“引”,加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资源、学习支持服务与评价等方面的整体设计。疫情防控期间,自建网络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线上课程建设,实施在线教学,开课603门,473名教师参与线上教学,学生线上学习109.94万人次,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微课、动画等教学资源,实训操作、直播互动等工具,为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提供重要支撑。注重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重点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塑造。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前置预学”“学情诊断”,课中“明确目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深化巩固”,课后“反思分享”“拓展提升”3个环节8个步骤。采用平时作业、阶段测试、综合实践等线上评价与小组汇报、课程考试等线下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线上线下结合特征。2019年,“高等数学”“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获批山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高等数学”还成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打造虚拟仿真“金课”。推进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实验课程的深度融合,使原来“做不到”“做不了”的实验教学项目成为可能,有效拓展实验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延伸了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水平,构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模式,实现了企业生产项目与学校理论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和师资共享,建立了产教融合的虚拟仿真教学实践平台管理机制。2019年以来,立项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4项,获批省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3项、国家虚拟仿真一流课程两项。国家首批虚拟仿真一流课程“设施果树无土栽培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基于新农林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与企业行业协同共建,引入“智能+”教育理念,搭建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实践教学环境;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打造社会实践“金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结合农工融合办学特色,按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形成农业知识、工程训练、创新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打造了44门农业工程训练课程。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分体系。建立社会实践基地36个,组织开展“三下乡”“助力精准扶贫”等社会实践活动。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318支、服务乡村振兴团队120余支,参加社会实践3000余人次、志愿服务5000余人。19支实践团队、35名指导教师、71名学生分别被评为省级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学校连续4年被评为山东省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新时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深化与拓展研究”获团组织课题立项并获得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19年师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现代农业中小农户发展愿望和增收途径数据统计粗析》获省领导批示。

  (丁希滨 王西奎)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