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校外人生> 文章详情页

卷帙已遍寻 终得英烈踪

  ■“寻找王团长”融媒体系列报道④

  王团长的名字是“王殿录”“王奠六”“王殿六”,还是另有其名?

  根据之前湖北省大悟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黄世鹏老人提供的线索,湖北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桂庭曾亲历张大包战斗,他极有可能与王团长并肩战斗过。能否找到这位老人呢?

  记者登录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网站,发送了一份求助信。第三天下午,记者接到了来自武汉的电话:“记者同志你好,这里是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看到你的信后,我们立即想办法联系李桂庭委员,但很遗憾,这位老人已经去世了……”

  谢过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的工作人员,记者心中充满遗憾:是呀,张大包战斗已经过去70多年,想要找到一位当年的亲历者,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晚上,记者打开电脑,继续在网上大海捞针般地搜索关于王团长的信息,突然,一篇文章跳入视线。

  这是一篇个人日志。作者用近万字记录了自己父亲在战争年代的诸多经历,包括在随部队挺进大别山时期的经历。其中一句话引起记者注意:“大别山上没什么吃的,战士们只能找野果充饥。副团长王殿禄是本地人,教大家辨别果子,哪些有毒、哪些能吃……”

  看到这个名字和这段记录,记者立刻打起了精神——这与此前在网上查到的多份资料一致。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网站上有一份《八路军晋冀鲁豫军区各级领导成员名录》,其中显示:1945年8月后,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第56团,副团长王殿禄。

  此前,“王殿禄”这个名字,因为发音与之前找到的“王殿录”“王奠六”“王殿六”发音近似,而且也是一位团级干部,曾引起过记者的怀疑。现在,这份文字内容说明“王殿禄”可能曾是挺进大别山部队中的一员。

  “王殿禄”会不会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王团长”?作者的父亲会不会是我们正在苦苦寻找的张大包战斗的亲历者?

  整整一晚,记者仔细翻看了这位作者的100多篇日志,推断出作者可能叫蔡力勋,是西南交通大学的一位教授。

  第二天,记者委托四川记者站的同事,帮忙找到了蔡力勋教授的联系方式。很快,记者与蔡教授有了第一次通话。

  蔡教授在文章中记述的是自己的父亲——蔡庆献老人的事迹。蔡老今年已经98岁高龄。1942年,不满19岁的蔡庆献离开父母,独自寻找八路军,走了100多里路,终于在山东曹县青堌集附近找到了八路军某部队,光荣地成为一名通信员。“他的团长是杨光义,政委陈耀先,副团长王殿禄。”蔡力勋说。

  “蔡老参军的时候,部队在山东曹县附近,后来为什么会去大别山?”为了进一步确认信息,记者追问。

  “1947年鲁西南战役后,部队顾不上休整,就接到上级‘挺进大别山’的命令。大概是在7月份的样子,部队进了大别山。”蔡力勋回答。

  名字,时间,还有地点,全部吻合!“副团长王殿禄”,很有可能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王团长”!这是一个大大的惊喜!

  我们与蔡教授相约,去四川夹江探访蔡庆献老人。

  很快,我们接到蔡教授的电话:“我父亲听说有王团长的消息,很激动,等着你们来!”

  也许,这一趟,我们就能找到安葬在熊畈小学的烈士名字了……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