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校人物> 文章详情页

把真实的中国告诉世界 ——记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

  把真实的中国告诉世界 ——记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

  用普通话“讲段子”,偶尔来两句闽南话,潘维廉一直保持着“中国通”特有的诙谐。65岁的他中等身材,标志性的胡须,浅棕色的眼镜难掩灵动的双眼。再次见到潘维廉,他略显倦意,他说疲惫是因为很忙,忙着写书,忙着讲自己和中国的故事。

  潘维廉是美国人,1988年从美国来到厦门,至今30多年时间里,他一直定居在厦门,工作生活在厦门大学。从私下给美国的亲朋写信讲中国故事,再到在大众传媒上讲中国故事、写书讲中国故事,他始终认为把真实的中国告诉世界很重要,讲中国故事很重要,疫情发生后,他认为这些更重要了。

  抗疫与扶贫证明“中国很棒”

  “我现在生活在地球上最安全的国度,这里没有疫情的恐惧。”见到记者,潘维廉聊起了2020年3月从美国“逃回”中国的事。

  2020年初,潘维廉趁寒假回美国探亲。得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一直持续关注着来自中国的消息。

  3月初,潘维廉向厦门大学提出返校申请,而彼时中国疫情还比较严重,病毒在美国还没有大面积扩散。3月下旬,潘维廉还是坚持要回厦门。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当记者问及,3月下旬,中国疫情还很严重,怎么敢返回中国时,潘维廉说:“这个问题很简单,中国抗疫是科学的,是实事求是的,美国不顾事实,肯定要成为最不安全的地方。”他说,这并不是因为他有多聪明,而是因为他坚信:“中国会做得很棒。”

  在潘维廉眼里,能证明“中国很棒”的除了抗疫还有精准扶贫。1994年与2019年两次环游中国的对比,让他对中国扶贫有了切身的感悟。

  1994年,潘维廉买来一辆丰田面包车,用了3个月时间,展开了一场环游中国之旅。那年,他开了4万多公里,沿途经过中国一半的省份,并特别到宁夏、青海、甘肃、西藏等西部贫困地区走访。

  2019年7月,潘维廉以厦门为起点,再次游历25年前他曾经到过的城市与乡村,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或工作过的地方,包括延安、梁家河。他和厦大的同事一起,纵横2万公里,足迹遍布26个城市,历时31天。

  31天里,潘维廉不只是到各地看风景,看中国的变化,还进行了大量的采访。说起25年的变化,潘维廉认为超过了他的想象:“这里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桥梁和道路,变化太大了。”

  揭上峰是厦门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也是2019年7月潘维廉环游中国的随行者。“潘老师到一些地方,经常会停下来,讲1994年时这里是什么样子,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教育。我们看国家的变化,身在其中,没有多少强烈的对比,而潘老师则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国家的进步,这是一种震撼。”

  潘维廉感觉变化更大的是中国人。在宁夏隆德县张树村,一些年长的村民,已经住上小洋楼,而且还大方地和他交谈,加他微信,完全没有1994年时那种“围观”老外的心态。

  潘维廉说,此行的所见、所感他将会写成书出版。

  中国年轻人要会讲“中国故事”

  抗疫和扶贫说明中国很棒,但是世界对中国还是有很多误解。这是潘维廉一直在关注的问题。

  在自己新书的前言中,潘维廉写道,外国人对中国不了解,除了西方媒体的偏见,也与中国媒体“不太会讲故事”有关。中国年轻人也不擅长在外国人面前讲中国故事。这成为他热心编辑《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初衷。

  两年前,潘维廉加入到《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丛书编写中,该丛书2019年4月出版。这本书用地道的英语,讲地道的中国文化,受到师生喜爱。目前该书已发行近10万册。一些大学和中学都把这本书作为学习英语的辅助教材。

  “我希望中国青年人看了这本书后,知道如何给外国讲故事,而不只是会讲自己的年龄,以及读什么专业这类话题。”潘维廉说。

  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大三学生李溪畅说,以前学的英语课本讲的都是国外的事,很多时候是摘自国外的文学著作或是期刊文章,而《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丛书,则用地道的英语,讲地道的中国故事,学习英语有了一个新的视角。

  在北京三十五中,不少教师把这套书作为参考资料,用于英语教学,同时,这本书也成为学生社团的演讲素材。该校国际部教师彭敏捷说,这本书中的英语不但纯正,而且简洁,不会让学生有晦涩难懂的感觉,所以很容易让师生接受。

  2020年7月,潘维廉还在首届“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活动中担任评委。此项活动吸引了近10万名青少年参与,潘维廉作为全国总决选的评审,为44位选手写下点评。

  在活动中,年轻的参赛选手热情地分享中国故事,他们有的介绍中国美食,有的展示中国功夫,还有的介绍中国科技成就……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改变。”潘维廉说。

  2020年1月底,尚在美国休假的潘维廉给自己的好友、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胡敏寄去一封英文信。信中,他赞赏中国政府应对疫情表现出的果敢和担当。当时,中国正处于疫情阴影笼罩之中,武汉封城、每天媒体上公布的感染者人数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开始出现了一些质疑中国的声音。“潘教授的来信让我们备受鼓舞。”胡敏回忆,危难之际,他第一时间送来慰问,力挺中国、为中国加油,这份支持和信任弥足珍贵。收到信后,胡敏立即将其作为英语阅读材料,发给学生学习。

  从这封信开始,潘维廉在胡敏的支持和鼓励下,继续用书信的方式与中国年轻人交流。现在《老潘写给青少年的18封信》已经由新航道中国故事研究院编辑,不久将公开出版发行。

  在这18封信中,潘维廉分享了自己对于英语学习、中国故事、家庭教育、抗疫经验等话题的思考,帮助中国青少年在后疫情时代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中国、了解世界。

  我心早已是“中国心”

  谈及退休之后的生活,老潘早有规划:“我要继续写书,讲好中国故事,我想见证并参与厦门的另一个40年。”

  “等我离开世界的时候,再离开中国。”老潘说。

  1988年已经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的潘维廉和妻子苏珊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来到厦门,在厦门大学学习中文。

  在那个年代,潘维廉成为第一个定居厦门的外国人。现在,他仍然是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他常开玩笑说:“不要叫我‘老外’,要叫我‘老内’。”

  作为教师,潘维廉用勤奋和严谨对学生言传身教。“出差的车上撑起小桌板工作,回宾馆后熬夜写材料,第二天清早照样准时参加活动,他的勤奋让周围人感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周艳芳说。潘维廉不仅在课堂上幽默风趣,在课后,他更是和学生打成一片,经常邀请学生到他家里,一起包饺子,一起喝茶,深受学生喜爱。

  30年时光荏苒,潘维廉的家庭也在壮大。大儿子同一位厦门姑娘喜结连理,小儿子娶了一个美国女孩,子孙满堂,尽享天伦。

  2018年12月,潘维廉的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出版,书里汇集了他从1988年开始写给家人的47封信件。该书出版首发后,潘维廉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随信寄送了这本书。2019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不仅对新书出版表示祝贺,也对他的“不见外”的精神表示赞赏,并鼓励他继续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给自己的回信,潘维廉表示“高兴与荣幸,同时也很吃惊”。他还回忆起当年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对自己研究福建历史文化、讲中国故事的鼓励,他说:“我相信,中国未来的机会将越来越好,责任也将越来越大,要好好利用这样的机遇,让下一代有更好的中国、更好的世界。”

 
 
 

分类导航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中华高校网 www.zggxxww.com